大学生毕业季来临,虚假实习证明买卖随之火热。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以实习证明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有十万余篇相关帖子,内容涉及“实习证明购买”“实习证明进档案吗”等方面,还有不少人在评论区留言寻找获得实习盖章的途径。(7月17日《工人日报》)
每逢毕业季,一纸实习证明成为在校大学生顺利毕业的“刚需”。实习本来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积累技能经验、明确职业规划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实习证明成了虚假交易的“商品”,实习就变味了、跑偏了。大学生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如果以虚假实习证明开篇,不免令人唏嘘。
值得追问的是,网店“开实习证明”业务何以“供销两旺”?难道是买卖双方不知其中问题和风险?并非如此。据报道,一些学生担心会被发现、影响毕业,却仍抱有侥幸心理;一些商家以“大学生实践试用合同协议书”等为掩护开店,甚至将交易转移至微信进行。从中不难看出,交易双方都明知此事不可为。
然而,“开实习证明”业务仍然走俏,背后原因值得深思。对于为何购买实习证明,一些大学生觉得自己也有“苦衷”:有人认为实习“含金量低”,有人认为实习对就业帮助不大,有人不想成为“免费劳动力”,有人担心实习影响考公考研找工作……在种种顾虑之下,一些学生就想着花钱走“捷径”,弄个假实习证明应付学校。但对学生而言,买得了“证明”买不了本领,走了捷径还是绕了弯路,还要打个问号。
客观上说,高质量的实习经历是大学生迈入社会的“敲门砖”。但买来的“实习经历”,什么也证明不了,反倒让人因此丢了诚信,得不偿失。而那些提供虚假实习证明的商家看似发掘了商机,实则破坏了高校教学管理秩序,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印章等行为还涉嫌违法。
实习证明造假,此风不可长。一方面,要堵漏洞,在加大监管打击力度的同时,网购平台要扎紧篱笆,加强平台审核和日常动态监测,及时下线问题商品及商家。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发力,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增强实习考评的合理性、科学性、灵活性,让实习更有质量。说到底,实习这事关键还在学生自身。虚假实习证明到底骗了谁,又坑了谁?每个学生都要细细掂量,三思而后行,切莫因小失大。 (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