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如此“感知”员工行为,越界

  近日,某公司有员工称,该公司通过一个内部系统可以监测到员工是否有离职倾向。该公司已否认了相关说法,称未安装使用过网上所说的行为感知系统,今后也不会启用类似软件工具。

  尽管该公司撇清了与行为感知系统的关系,但媒体调查发现,此类系统的确存在,且已被多家公司安装使用。那么,此类系统究竟能“感知”什么呢?在网友曝出的“行为感知系统”截图中,后台可以看到员工在各招聘网站上登录的次数、投递简历的信息等,据此判定员工离职的风险是否高。此外,系统还能监测员工的工作效率,如根据员工利用内网聊天、看视频等打开无关工作网站的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消极怠工。 

  显然,此类系统目的是防范人才流失风险,欲助企业管理一臂之力。然而,如此事无巨细的“感知”也引来争议。有网友对此表示震惊,认为这“侵犯员工隐私”;也有网友指出,如果对此类“感知”完全不加约束,所谓的“感知”可能越走越远。网友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现实中,利用科技手段来加强对员工“感知”的尝试,近年来并不鲜见。如,有公司曾给员工发放高科技坐垫,能监测员工心跳、呼吸等,据此来判断员工是否按时到岗、是否时时在岗。 

  企业自然拥有借力科技优化管理的权利,然而,这种管理权是有边界的,其边界就是员工自身的合法权益。具体到行为感知系统,一方面是员工的知情权,安装此类系统明显会收集诸多员工个人信息,企业必须明确告知将收集哪些信息并征得员工同意;另一方面则是员工的隐私权。相关法律早已明确,掌握员工信息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相关职能部门宜及时对此类“监控”进行抽查,以帮助企业明确边界。与此同时,企业也要警惕过度“迷信”科技,却忽视与员工开展良性互动、建立人与人之间互信的倾向。企业须明白,员工不仅承担着劳动者的角色,他们还是享有各种权利的活生生的人。若不能给予员工应有的尊重,给予其基本的信任,而将其所有个人信息、隐私纳入“监控”之中加以审视,不仅会破坏员工对企业的信任,而且也会损害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长此以往,丝毫无益企业发展。如何在管理中把握好借力科技的度,值得企业好好思量。    

  (胡俊)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学习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欢欢喜喜闹元宵
   第A6版:学习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产业·医药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文娱·广东
   第A12版:冬奥中国年
   第A13版:冬奥中国年
   第A14版:粤韵周刊
   第A15版:粤韵周刊
   第A16版:教育周刊
   第FSA16版:佛山新闻
   第SZA16版:深圳新闻
至诚至真冬奥,至暖至美团圆
让恶意抢注“冬奥热词”无利可图
勇敢追梦,梦想“桃”不走
图片新闻
用好幼教评估这根指挥棒
微评
花式开学礼,虎年第一课
如此“感知”员工行为,越界
“打欠条给生活费”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