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网络主播、文案写手……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发展,孕育出丰富的就业方式,灵活就业也成为当下年轻人的就业新选择。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
如今提起灵活就业者,已不再是过往“打零工”的形象。在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兴起的当下,灵活就业有了更加丰富多样的组合形式。比如,你喜欢影视又擅长写作,便可写相关文案来赚取稿费;掌握某些专业知识又懂得视频剪辑,可制作相关知识类短视频来获取流量、变现。在某种程度上,灵活就业实现了“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来挣钱”这一无数“打工人”的朴素愿望,让不少大学毕业生群体对灵活就业心生向往。然而,灵活就业果真如此美好吗?事情还需两面看。
灵活就业看似灵活,实则“绑定”。从上述举例中不难发现,灵活就业实际上是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及能力深度绑定,尤其是后者。灵活就业在本质上不仅需要一技之长,而且是一技之专长,如此才能比较容易获得市场认可,实现“灵活”就业。此外,用工形式看似灵活,但工作却不见得“自由”。灵活就业虽然在工作地点、时间、用工关系都呈现出弹性化特征,但在劳动关系上,一定程度上也需要与互联网平台产生绑定。若其没有相关合理规范,很容易就会出失衡现象,如此前“困在算法中的外卖小哥”等。这些情况都会给传统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新挑战。
灵活就业需要灵活看待,更需灵活保障。对社会而言,灵活就业扩大了人们就业的选择范围,是对已有就业形式的有益补充。对个人来说,灵活就业在增长专业技术的同时,也能帮助自己摸索职业发展方向。但如果灵活就业相关社会保障问题无法解决,灵活就业可能就难以体现其灵活性,反而成为人们的无奈之选。因此,灵活就业需要有适应灵活就业的社保制度和必要的支持政策,并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多样化劳动标准体系。只有灵活完善的政策支持,为求职者提供制度兜底,灵活就业者才会更有干劲。 (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