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文经济学这一重大课题,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的认知局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要义,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注入了鲜明的价值坐标与实践指南。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准确把握新时代城市发展规律,明确了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增效”的转型方向,为推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擘画了发展蓝图。深入阐释人文经济学引领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系统探索其转化落地的实践路径,意义重大。
逻辑机理
历史逻辑。从传统到现代的文明延续。中国城市发展始终蕴含着“人文为核”的历史基因。长期以来,“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将人居需求与自然环境、伦理秩序深度融合。改革开放后,快速城镇化阶段曾出现“重速度轻内涵”的倾向,部分城市因盲目复制西方模式导致文脉断裂、千城一面。而人文经济学的引入,本质上是对城市发展历史经验的辩证回归,实现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价值逻辑。人民主体性的现代化表达。人文经济学的核心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的根本立场高度统一,即确立人的主体地位。这种逻辑从物质层面来看是将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生活便利,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基本民生;从精神层面来看是满足文化需求,构建承载文化记忆的生活场景,既保护历史建筑,又为市民提供文化认同的载体;从社会层面来看是通过建设各类城市文化公共空间,促进共同体构建,重塑邻里关系,回应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文需求。
动力逻辑。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引擎。人文经济学突破了将“人文价值与经济效率割裂”的传统认知局限,强化了文化赋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动能。依托文化资本积累、创意人才集聚和数字技术支撑等核心驱动要素,通过人文精神涵养城市底色和市民素养、文化基因塑造经济社会活动价值、文化创意激发产业技术创新、文化符号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等多重机制,为城市现代化提供可持续动能,印证人文经济学“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逻辑。
路径构建
转变城市发展理念。转变城市发展理念首先要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将人文精神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的全过程,关注居民的文化需求、情感体验和生活品质。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保留城市的记忆与特色;在社区建设中,营造舒适、便捷、富有文化氛围的居住环境,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助。
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产生新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新业态和模式。如“苏超”爆红,撬动江苏全域餐饮、住宿、零售等领域消费。同时,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升社会整体文化素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城市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
激发城市发展动力。以人文精神激发城市发展动力。求真务实的企业家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能成为孕育创新的温床,降低知识传递、技术协作等成本。例如,在杭州“创新”“活力”的人文精神滋养下,深度求索研制出高性能的大模型;深圳敢闯敢试、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助力大疆在无人机技术上不断突破。
优化城市工作重心。将城市工作重心向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居民生活质量倾斜。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延伸,建立覆盖城乡的文化资源配送网络,促进文化平等共享。同时,关注居民的生活需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改进城市工作方法。采用更加科学、民主的城市工作方法。鼓励居民深度参与城市治理,让居民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治理的精准性和效率。通过建立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时监测城市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4&ZD21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