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理论周刊

老城市新活力:对城市的全面重塑

王世福 李欣建

本文字数:2441

  “老城市”是城市发展演进中的历史必然,“新活力”则是面向未来的应然追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强调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标志着城市发展理念由要素驱动转向系统跃升。广州历经千年积淀,是典型的“老城市”。面向未来,广州肩负着将“老城市新活力”理念升华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范式的使命,其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值得深入思考与再认识。

  系统跃升

  从“老城”走向“名城”:城市发展的跃升逻辑。

  城市发展从不是线性进程,而是在“老”与“新”的张力之间不断重构自身。“老”不是包袱,而是资源。在全球城市竞争格局中,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国际名城均是在历史积淀的老牌城市基础上持续实现内涵更新,经得起历史考验、不断赢得时代青睐,实现由“老城”向“名城”的跃升。

  “老城市”承载历史深流,“新活力”引领时代潮流。“老城市新活力”重要论述,既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又为“老”城市在新时代的再次腾飞指明了方向:老城市唯有焕发新活力,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城”。

  “老城市新活力”的实践探索,不只是对既有城市空间的物理更新,更是对城市精神、产业体系与治理体系的全面重塑。在新的全球竞争格局与国家战略转型期,唯有把握从“历史的必然”到“时代的应然”这一跃升逻辑,才能真正推动老城市实现跨越式的再定位、再出发。

  “老城市新活力”的历史逻辑、系统逻辑和文明逻辑。

  城市生命体具有自身的发展周期,从工业扩张到人口集聚,再到空间饱和、功能老化,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座老城市都必须面对在保护传承中如何锚定新目标、承担新使命的历史命题。老城市的本质是历史逻辑的精神积淀,城市精神不仅体现在空间形态上,更体现在地方文化和治理能力中。

  老城市要保持活力,必须持续注入新要素、激发新动能、推动发展迭代,把握功能更新、空间重构、制度创新的城市系统内在规律。实现从“老”中生“新”,以“新”赓续“老”,既传承历史脉络,又面向未来发展,推动城市在内涵式增长中实现更新再生。新活力的本质是系统逻辑的内涵更新,城市更新是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治理等多系统的重构和融合跃升。

  在全球进入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城市的活力更多体现为创新驱动力、文化软实力和治理强韧性。城市在经历规模增长型的扩张性发展之后,更加重视以创新氛围、行为生态、制度韧性与文化包容等人类发展的文明特征来实现跃升,彰显城市承载人类文明进步的先锋价值,“老城市新活力”本质是文明逻辑的城市创新,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时代愿景。

  路径探索

  围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战略部署,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正在探索以历史逻辑、系统逻辑、文明逻辑推进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着力打通城市更新的结构性瓶颈和动能转换的难题,构建具有复合属性、内生动能与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发展新范式,再书广州作为世界名城的新篇章。

  锚定“创新城市”,打造引领型产业体系。要将创新驱动作为激发新活力的核心引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绿色能源、芯片半导体等前沿领域,加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的联动,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创新生态圈,推动现代服务业与未来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广州制造”迈向“广州智造”与“广州创造”。同时,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区域创新生态,推进高质量城市更新。

  锚定“宜居城市”,优化高品质服务体系。要聚焦城市存量空间的再激活和宜居环境的再营造,全面推动历史街区、老旧小区的“绣花式”微改造,进一步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赋能社区治理,构建15分钟生活圈,着力提升城市的舒适性和便利性,实现多元生活功能的有机融合,提升民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锚定“美丽城市”,完善高质量生态体系。要依托“山水城田海”的自然资源格局,推动蓝绿生态与城市形态融合,构建“水网织城、森林绕城、耕地护城、海洋亲城”的生态治理体系。重点推进滨水空间连通、湿地修复、园城融合、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绿色出行、城市减碳等体系建设,塑造多元共生的美丽湾区典范。

  锚定“韧性城市”,构建高水平安全体系。要着眼于复合型风险背景下的城市运行安全,完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应急救援体系、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及城市能源保障机制,建设多维韧性城市基础设施网络,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动态感知与应急联动,提高城市面对极端气候与突发事件时的承受、适应和迅速恢复的能力。

  锚定“文明城市”,营建高情感文化体系。要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区营造、文化创意融合为手段,推动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发展,增强市民认同感与城市归属感,打造可阅读、可游览、可参与的文化空间体系,构建以文化驱动为核心的城市精神生态,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全球影响力。

  锚定“智慧城市”,建设高智能治理体系。要加快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打造全域感知、数据共享、平台协同的“城市操作系统”。全面推广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安防等系统,推动城市治理与服务变革,实现资源配置与服务供给的精准化、前置化与协同化,构建“智慧湾区”的先行示范样板。

  老城市的更新不只是历史旧貌的焕然一新,更是城市内在逻辑、运行机制与发展范式的全面革新。从“深蕴厚积”的老城到“出新出彩”的名城,广州正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城市进化路径。“老城市”不是终章,而是新篇的序章;“新活力”不是局部优化,而是系统进化的新动能。

  老城市焕发新活力,不仅是城市的自我革新,更是回应国家战略、引领时代潮流、承载人民期待的历史使命。未来的广州,将在继承中革新,在厚重中腾跃,勇立潮头、向海图强,再塑世界城市格局中的“湾区引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者王世福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李欣建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研究(22VHQ009)成果】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 A12老城市新活力:对城市的全面重塑 王世福 李欣建2025-09-15 2 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