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已至,潮汕的薄壳即将迎来最肥美的季节。这种外壳薄如蝉翼,内里肉质清甜的小型蛤蜊,是潮汕人不可错过的美味。在潮汕,买薄壳店家会附送几棵金不换。薄壳和金不换的绝妙搭配,成就了夏日潮汕人家餐桌上最为鲜香的味道。薄壳不仅是季节的馈赠,也是潮汕人共同的味觉记忆。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繁莹 见习记者 吕惠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受访者提供
潮汕人不会错过的夏日美味
薄壳是潮汕地区最受欢迎的海鲜之一,每到七八月份,潮汕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几乎都会有这道菜。潮汕菜馆“仙味实验室”的大厨许雁煌表示,即使离开家乡,这也是让人放不下的美味,每到夏天,总要找点薄壳来吃才过瘾。潮汕人对于薄壳的执着也在俗语中有所体现,有句潮州俗语叫作“食薄壳找不到脚屐”或是“食薄壳找不到奴仔”。意思是吃薄壳后的空壳太多,居然把脚上的鞋子和自家小孩都盖住,让人看不到了。
“薄壳,聚房生海泥中,百十相黏,形似凤眼,壳青色而薄,一名凤眼蚬,夏月出佳,至秋味渐瘠。”早在清朝年间的《澄海县志》,就有食用薄壳的记载。
薄壳的学名是寻氏肌蛤,因外壳薄而易碎,被潮汕人称作“薄壳”,也因形状大小似瓜子,被温州等地称为“海瓜子”。
汕头“壮雄薄壳宴”的经营者林群壮告诉记者,每年六到九月份,是薄壳最宜食用的时期,尤其是七八月份的薄壳最为鲜美。六合家宴的总厨李德炎说,薄壳偏好高温多雨的天气,此时的薄壳个头大,肉质肥厚。
薄壳生长在浅海的滩涂中,对于水质有很高的要求。林群壮表示,薄壳“爱干净”,如果水质有污染,薄壳就难以生长。如果沿海沙子多,薄壳的含沙量也会高起来,影响口感。它们以群居的方式栖居海底,捕捞工人们会捞出葡萄似的一大串。
潮汕饶平、南澳、黄冈、濠江、澄海等多地均盛产薄壳。其中南澳的海域咸淡水交替,浅海地区水温适宜。林群壮认为,生长在南澳的薄壳壳薄、肉肥,风味独特,品质是潮汕地区的首选。
薄壳配金不换,“鲜掉眉毛”
“七八薄壳好时节,一斤薄壳金不换。”潮汕人认为,金不换是薄壳不可或缺的搭配。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金不换炒薄壳。
美食家蔡澜先生就曾写道:“我家吃法,是买了薄壳,妈妈到杂货店去,要了一些酸菜汁,店里的人从酸菜缸中淘出一包送之,又买了金不换,和大蒜泥及辣椒丝一块炒,才入味。”
许雁煌告诉记者,做这道菜锅里要放足油,火候一定要大。大蒜和辣椒爆香后,倒入薄壳后拿盖子盖住,5秒后翻面再等5秒,让两边受热均匀,就可以出锅。
“整个过程一定要快,不然薄壳的肉会全部掉下来。”大蒜、椒圈等起到提味的作用,金不换独特的香气缠绕进薄壳肥嫩的肉质中,成为这道菜的灵魂。旺火之下,金不换炒薄壳成为潮汕夏天最为鲜香的味道。“张渔仔”的大厨林焕葵则表示,他喜欢在炒这道菜时加入普宁豆酱,让整体增添一点咸鲜的味道。
在六合家宴,还可以吃到更原汁原味的做法,即把薄壳放入小砂煲中,放入金不换焖制一两分钟,待到薄壳的两片壳都打开后就可以出锅。此时的薄壳又嫩又甜。如果烹调时火开大了,薄壳的肉质便会收缩变老。
鲜薄壳也可以拿来煮汤,许雁煌说,薄壳可以和薄荷、酸菜,或是当季的苦瓜搭配在一起,除了一点盐之外别的一概不加,让薄壳带有的海水味道和蔬菜味道相融合。
薄壳米配苦瓜,盛夏最相宜
新鲜薄壳的赏味期短暂,然而将薄壳制作成薄壳米后,却可以将薄壳的鲜甜滋味延续下去。林群壮是薄壳米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他介绍,薄壳米的制作有一百多年历史,大致的由来是当地居民以往挑担去叫卖薄壳,薄壳不好贮存,为了避免卖不出去的薄壳浪费,便制成薄壳米。当然,也是由于薄壳太小,一粒一粒吃不方便的原因,脱了壳的薄壳米才如此受欢迎。薄壳由采摘到脱壳成米,需要经过十几道纯手工工序。澄海盐鸿镇的居民掌握了“打薄壳米”的独门秘技,至今依然保留了最传统的做法。
林师傅介绍,“打薄壳米”的关键在于让锅中两边水温不同,形成“阴阳火”。这样薄壳的壳和肉就能顺着不同温度的水分离,壳在“阳火”的部分,肉在“阴火”的部分,从而可以顺利捞起薄壳米。同时“打米”的力度也很重要,力量太大会将薄壳肉打烂,力量不够壳和肉则无法分离,影响产量和口感。
脱壳后的薄壳米肉质鲜嫩,海盐在“打米”的过程中渗入,无须其他食材辅助,便是潮汕人青睐的佳肴。许雁煌介绍,潮汕人会拿薄壳米直接下粥吃,不做任何处理。
实际上,比起鲜薄壳,薄壳米做法更加多样,可以炒菜、煮汤、煮粿条,也可以做成各色创意美食。在“壮雄薄壳宴”,可以吃到薄壳米炒饭、薄壳米炒韭菜花、咸蛋黄焗薄壳米、薄壳米丝瓜烧等菜品。薄壳米炒饭粒粒分明,每勺都有满满的薄壳米;咸蛋黄焗薄壳米外酥里嫩,既能吃到蛋黄的香味,又有海鲜的味道。
“夏至吃苦,胜过进补。”盛夏时节,苦瓜是最为当季的消暑食材。“仙味实验室”将南澳的珠瓜(苦瓜的一种)和薄壳米结合,将珠瓜在浓汤里浸一个多小时,最后放入薄壳米,做成薄壳米珠瓜汤。此时的珠瓜口感软糯,汤中渗入了薄壳的鲜味,可谓是夏日最当季和鲜美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