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评论

揭穿公款旅游“隐形衣”

付迎红

本文字数:900

  近年来,随着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明目张胆公款旅游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有个别党员干部钻空子搞变通,公款旅游行为趋于隐蔽、手段翻新,披上了“马甲”和“隐身衣”。(4月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梳理近年来的相关案例,公款旅游花样之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归结起来,大致有两类。“薅公家羊毛”是其一,“借壳游”当属其中典型。有的公务出差表面上看是去考察调研、交流学习,实则是假借公务之名到处游山玩水,至于调研之类的正事反倒成了旅游观光的陪衬。比如之前中纪委通报的一则案例,某地干部提前5天参加培训班,其间绕道多地游玩,相当于公款旅游顺带开了个会。还有个别人士热衷“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己“蹭”公费尤嫌不足,还要捎上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搭便车”。

  “揩别家油水”是其二。在中国古代,一些朝廷官员到地方调研视察,地方官员、商人尽地主之谊搞些招待、送礼都较为普遍。调研一圈转下来,吃住游娱一条龙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现如今个别干部也痴迷奉行这一套,习惯于同有业务往来的服务对象“培养感情”,把他们当成自己的“钱袋子”,大摇大摆耍起“公权游”。从某种程度上说,此种方式危害尤甚。只因它表面上看着没花公家一分钱,全由企业老板买单,可细细琢磨,难以掩盖这背后利益交换、请托办事等腐败问题。

  说来说去,花式公款旅游背后,都是一个“贪”字在作祟。个别领导干部但凡手上有那么一点儿权力,就想着把它“变现”、攫取各种好处,好像不拿点什么手里就痒痒、心里就不痛快。久而久之,就将变相公款旅游理所应当地视作一种隐形福利,伸出了不该伸的手、迈出了不该迈的腿。

  整治公款旅游、揭掉其“隐身衣”,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权力公开、信息透明。目前一些地方公开的“三公”经费支出数据,大多仍是一笔“粗账”。在公务考察方面,对于每一单具体花费情况、参与人数、公务行程等细节,不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度公开,给出具体详致的类目。此外,行政责任链的倒查也是一个办法。在此前的多个案例中,违规公款旅游行为都与前端审批人把关失守有关。对此,必须要强化负有审批权、组织职能的党员干部的责任,从责任链入手让变相公款旅游无处遁形。    

  (付迎红)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评论 A4揭穿公款旅游“隐形衣” 付迎红2024-04-02 2 2024年04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