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各地陆续有学校在厕所等视频无法覆盖、容易发生欺凌的地点安装智能语音警报装置,通过识别声音中的谩骂、殴打等信息,向老师发出预警。
校园欺凌备受关注,如何防治是个世界性难题。难在哪?隐蔽性是一个重要方面。通常来看,校园欺凌高发于视频监控的“盲区”,如厕所、宿舍等“隐秘角落”。所谓隐蔽性,不仅体现为发生地点的隐蔽,还在于心理上、意识上的隐蔽。不少受欺凌的孩子感到无助、选择忍气吞声;一些欺凌者因为监控“看不见”,施暴毫无顾忌。
从这个角度看,学校在厕所等空间公开化安装防欺凌装置,通过消除“视野盲区”进一步撕去“隐蔽”的外衣,将让校园欺凌更好地曝光在阳光下。于受欺凌者,这是一种保护,可以增加反抗的勇气、为求助提供便利途径(高喊“救命”“打人”等敏感词即可触发警报);于欺凌者,这是一种震慑,营造“监督”的在场感,警示任何角落都不容为所欲为。如此“神器”,难怪不少网友直呼:支持全国推广!
对此,也有网友担忧“治标不治本”。从效果看,设备安装后能不能用起来?遇上情况老师、保卫部门等能否有效响应?装置触发后,学校处置事件是否合理得当?此外,技术装备可能因为软件故障、硬件损坏“失灵”,遇上隐性的“软暴力”欺凌可能难以发现端倪。所以,技防难以“一招制敌”,治理校园欺凌还需更多综合方案。 (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