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微短剧发展风生水起。但不少剧集需充值平台会员或付费购买才能观看全部内容。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陷入付费陷阱。据《工人日报》报道,一些微短剧被质疑借助算法精准“围猎”老年人。
例证并不少见。今年1月,中消协等机构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指出短视频平台微短剧诱导付费,导致不少中老年消费者遭遇侵权;3月,成都一老人半年内保持着每个月6000元的微短剧付费频率,累计充值金额高达4万元……微短剧似乎瞄准了中老年群体,开启了精心策划的围猎。
老年人是如何被“围”的?
主观来看,互联网上的中老年群体,既存在渴望陪伴的情感需求,也面临不熟悉操作、难辨认陷阱的数字困境,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沦为短剧的围猎对象。正如坊间传闻,“互联网上的老年人,如同三岁小儿怀揣黄金穿行闹市,任谁都禁不住想要收割”。调查显示,2023年,短剧日付费总额曾达6000万元,45到64岁的用户付费表现高于整体水平,其中超70%的被调查者每月付费50元以上。
客观来看,诱导消费、自动扣费、重复收费等,早在短剧崛起之前,不少平台就借此套路用户“氪金”。但短剧围猎之法的核心在于精准——老人先被短视频平台上的切片视频吊起胃口,再被诱导至微短剧小程序付费解锁,而一旦点击、付费,则会被投放公司精准捕捉,成为重点投放用户。如此一来,围猎既成,老年人也就被套牢了。
如今,市面上的微短剧成千上万、小程序更是层出不穷,单是一集一集“自动扣费”就仿佛无底洞,还有很多商家设置了月度、季度以及年度会员的充值形式,吸引“愿者上钩”。他们“步步为营”、精心策划,收割着老人的钱包,其交易过程已然超出正常的市场买卖范畴,这与令人愤慨的“保健品骗老年人”有何本质区别?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消费陷阱。对此,出拳整治,是当务之急。
短剧本无罪,罪在围猎者。去年11月,广电总局开启了新一轮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短视频平台也在加大对第三方微短剧小程序广告投放和跳转的治理,合计下架的违规微短剧上百部、小程序和账号数百个。结合现实情况来看,短剧投放公司、小程序、平台等围猎者们,尚有生存空间。可见,常态化监管依旧容不得松懈。
同时,家属还是要尽可能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多关注、多陪伴,尽力填补他们的情感空缺,将他们从短剧的漩涡里解脱出来。此外,也要尽可能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比如教会他们更好使用数字产品、辨别数字陷阱等,从技术上降低他们被围猎、被收割的概率。 (庹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