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发现,近期上映的电影不约而同地“发疯”了。
《河边的错误》以“没有真相,不如发疯”为宣传语;《拯救嫌疑人》自称“年度最疯女性反杀犯罪悬疑大片”;《二手杰作》主打“先成功后发疯”;《涉过愤怒的海》未映先火,号称“疯出新高度”……“发疯”,俨然成了电影营销的关键词。
为啥呢?从营销的角度看,“发疯”堪称流量密码,各类营销也势必走上“跟疯”之路。近来,“疯学”火热。年轻人借此抒发情绪,“发疯营销”则顺势讨好用户。如今电影热衷“发疯”,说到底也是借势而已。
再从内容的角度看,“发疯”和电影,其实很适配。影视剧被称为造梦的艺术,所谓的爽感、治愈、解压,往往要通过情绪释放来实现。就像此前火爆的《顶楼》《黑暗荣耀》,堪称全员发疯;在《狂飙》里,不少角色因“疯”成名;暑期档中,《孤注一掷》《消失的她》皆以“社会话题+强情绪”破圈……荧幕里的情绪是“塑造”的,但观众可以从中获得共鸣。
《情感营销》一书中写道:“这是一个情感经济的时代,情感正在创造财富,情感正在创造品牌,情感正在创造一切。”观众需要好故事,也渴望情绪价值。或许正因如此,影视圈正迎来一股“疯”潮。需要提醒的是,强情绪具有强感染力,但重复使用也会导致情绪倦怠。好故事与情绪价值,前者才是基础。好故事不存,情绪焉附?
(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