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用“照妖镜”让野鸡大学现形

刘硕

  热评

  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开始。近日,教育部发布提醒称,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针对招生录取等环节实施诈骗,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7月5日《法治日报》)

  在电影《录取通知》中,即将高中毕业的主人公在被多所大学拒绝后,迫于社会与家庭的压力,自创了一所冒牌大学,吸引了众多同样面临失学的学生就读。尽管在影片结尾,这所假大学最终获得了办学许可,但现实毕竟不是艺术创作,真实的 “野鸡大学”,往往会让学生“人财两空”。学校招生的“真假之辨”,往往是每年高校录取季的“经典剧目”。前不久,相关平台公布了国内392所虚假大学名单,再次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细数这些榜上有名的学校,大多涉嫌虚假宣传,甚至是不具备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非法办学。在有关部门频频打假之下,为何仍有家长和学生踩坑?一来,是这些学校做戏做全套,演得太逼真。比如,有名校用“南方”命名,虚假学校就用“北方”替换;有名校以“北京”开头,冒牌货就用“中国”来玩文字游戏。再如,一些学校根据高校官网界面,煞有其事地搭建招生门户网站。稍不留神,学生和家长就容易掉坑。

  二来,是家长和学生在“名校情结”的驱使下,对“低分入学”心存侥幸。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尽管高考成绩不算理想,但他们也有走入名校的“梦想”。一些“野鸡大学”正是精准聚焦了这部分考生和家长的名校需求,拿“碰瓷”起的假名字向学生递出“低分上名校”的橄榄枝。在捡漏心理下,学生和家长也就顾不上“馅饼”背后可能存在的陷阱。

  近几年,经过多方努力,“野鸡大学”的生存空间正逐渐被挤压,但仍有学生和家长不时踩坑。各方还当进一步发挥合力,扎紧围剿“野鸡大学”的猎网。作为信息传播和数据甄别的重要工具,在整治“野鸡大学”的过程中,互联网平台当充分发挥打假“照妖镜”的作用。譬如,通过数据分析手段,增强站内门户网站内容甄别能力,对虚假大学页面做出研判。再如,关联检索关键词,及时对“野鸡大学”做出“打假”提醒,为学生和家长减少信息差。

  (刘硕)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7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8版:要闻
   第A9版:对话广州女艺术家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都市新闻
   第A12版:经济
   第A13版:深锐周刊
   第A14版:深锐周刊
   第A15版:生活周刊·时尚·闲情
   第A16版:生活周刊·地产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扩内需促消费,民营企业大有可为
“市市通高铁”勾勒协调发展美景
合力共治校园霸凌
解局“录而不读”,密钥在学校
用“照妖镜”让野鸡大学现形
家长会开三天,问题在哪里
院士推选,风正方能行远
“水稻上山”也把科普带上
给志愿填报系统再上一把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