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解局“录而不读”,密钥在学校

  评论员观察

  毕业季接近尾声,许多大学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还有一些毕业生即将在暑期之后再次走进校门继续深造。近年来,虽然“考研热”持续升温,但是研究生“录而不读”的现象却也屡见不鲜。(7月5日中国青年网)

  录而不读现象好像成了一个固定热点,毕业升学季准时出现。考生被学校录取之后却未按规定办理入学程序,录而不读现象正在演化成一个社会性问题。一面是考研热度居高不下,大量考生想读却考不上;一面是不少考生考上不去读,录而不读形同儿戏。由此产生“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尴尬,破坏了学校既有的招生秩序,浪费了高校的教育资源。

  录而不读的成因是复杂的。从专业来看,弃学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等专业的硕士以及非全日制研究生。这类专业学费高,培养方式也与全日制研究生不同,因而会招致学生放弃学习资格。同时,录而不读现象背后还牵涉学校的招录和惩戒机制、社会契约精神以及学生个人选择等复杂诱因。

  每当这类新闻曝出,就会有人指责这些学生“不讲武德”,但其实在人生大事的选择上,有的学生坚持“两条腿走路”本也无可厚非。过于苛责学生其实于事无补,想方设法从机制上找问题、查漏洞,让程序更加规范合理,才能更好地统筹各方的利益。由此可见,破解录而不读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制度设计,要从招录机制和补救程序上想办法。

  一方面,学校应在招录环节增设确定性程序。不少学校虽然在招录过程中有明确要求学生就读意向的环节,但大部分学校并未将其程序化。在进入录取环节后,如果能够通过完善机制把学生“是否就读”的意向提前明确、提前敲定,那么至少在程序上给学校留出了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这一方式虽不是治本之策,但可以帮助学校掌握学生的就读意向,使校方免陷于“选中的来不了,再选又来不及”的被动局面。

  另一方面,完善常态化补录机制。为了避免出现浪费招考计划的情况,学校不妨根据报考人数适度扩大复试比例,预留一定候补名额,以便充分应对录而不读的窘况。同时,补录环节最好能放宽时间限制,一旦出现悬而未决空位,可以立马补录新的考生,提高补录的效率和招考制度的人性化。需要注意的是,补录工作是一项全国性的系统工作,需要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和严格监督,才能避免产生新问题。

  在就业压力与日俱增、考研热度高居不下的社会背景下,不论是招录环节的曲突徙薪之策,还是补录过程中的见兔顾犬之举,都是合理处理录而不读造成的名额浪费问题的有益尝试。学生也应尽量遵循契约精神,少放学校“鸽子”。尽可能让高校招生真正做到“一个萝卜一个坑”,才能发挥高校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  (庹亚男)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7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8版:要闻
   第A9版:对话广州女艺术家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都市新闻
   第A12版:经济
   第A13版:深锐周刊
   第A14版:深锐周刊
   第A15版:生活周刊·时尚·闲情
   第A16版:生活周刊·地产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扩内需促消费,民营企业大有可为
“市市通高铁”勾勒协调发展美景
合力共治校园霸凌
解局“录而不读”,密钥在学校
用“照妖镜”让野鸡大学现形
家长会开三天,问题在哪里
院士推选,风正方能行远
“水稻上山”也把科普带上
给志愿填报系统再上一把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