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有了国家标准!日前,《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下称《标准》)对外公布,明确了现阶段国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基础标准。
为辖区内常住居民建立统一、规范的电子居民健康档案;每年为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提供4次免费随访;明确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提供见习岗位;保障每名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观看2次优秀影片;逐步为贫困重度残疾人、老年人家庭提供无障碍改造服务……《标准》涵盖了9个方面、22大类、80个服务项目,且每一项均列明了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支出责任、牵头负责单位。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内容丰富、详尽细致、清晰明了,看得人暖暖的。
基本公共服务,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属于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事关14亿中国人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摆到重要位置,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增进民生福祉。如今站在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也被寄予新期待——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并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和“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分别纳入“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之列。
如何提高均等化水平?标准是准绳、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为基本公共服务制定“国标”,此举前所未有,堪称我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其目的,就是要“车同轨、书同文”,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划定基线,让各级政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进而以标准化推动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有了“国标”,只是开始。接下来呢?立足当前,加快补短板。基本公共服务内容繁而杂,任务多且重。现阶段重点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标准》划定了清晰明确的项目范围和底线标准。它是指挥棒,也像一面镜子,有助于各地“正衣冠”,发现弱项、短板。各地各部门要对标中央要求,一项一项比对,一点一点查摆,及时查缺补漏,精准施策,尽快把短板补齐、把弱项补强,切实兜牢民生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着眼长远,促进均等化。标准统一,并不是要求齐步走、全国各地整齐划一。根据部署,各地要根据国家标准和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地方具体实施标准。对此,各地要深刻领会中央意图,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人口结构等因素,因地制宜,着力缩小地区、城乡差距;同时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避免过高承诺、过度保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标准的实现涉及观念更新、机制保障、资源分配等重要课题。各地要更新服务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尤其要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相信“国标”的明确和动态调整,将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更好地造福14亿中国人。
(广州日报评论员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