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该唤醒文物“睡美人”了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20多年来,抢救性保护的20余万件三峡文物不少仍在“沉睡”,后续研究挖掘不足,部分重要的文化旗帜已鲜为人知。不只是三峡文物,长江文化资源普遍存在“沉睡现象”。

  看到这条新闻,首先想到一个词“汗牛充栋”。长江文化资源“沉睡”,就是代表了这样一类文化资源:抢救或挖掘它耗费了非常大的人力物力,它本身的文化价值庞博精深,但由于种种原因,后续没有充分挖掘出它的价值,甚至长期堆在库房“一锁了之”,大众难以一睹芳华,研究者更是望洋兴叹,长此以往成了藏在博物馆里的“睡美人”。

  早一点唤醒这些“睡美人”,就能更有利地把握机会发掘出更多文物价值。这个道理,当初克服困难抢救性保护文物的参与者及有关单位应该更加明白,那么为何允许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呢?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的基层文旅部门吐露了难处:并非拥宝而不自知,而是研究提炼缓慢、文化转化不明晰,因此“力不从心”。

  “力不从心”说明地方已经意识到唤醒文物的重要和紧迫,只是需要帮一把。如何“帮”?谁来“帮”?基层声音其实也已经道破了痛点:关键在“研究”和“转化”。

  笔者请教了一位文史研究者,他说研究中最头疼“一本古籍跑断腿”的情况,有时要联系多个地方、协调多个部门,才能进入博物馆查看。如果遇到希望将独家拥有的文物资源优先供本单位研究并发表文章的单位,研究就更难以开展。这道出了一些研究者的实际困难,虽然信息技术突飞猛进,5G、人工智能寻常可见,但文物信息数字化还没有很好覆盖。要把文物研究的大门打开,就要统筹运用社会合力,建立起相关机制。一方面,这需要统一的文物研究数字化平台,做好资源收集和匹配工作,另一方面,对于上传研究资源的有关单位要给予鼓励激励,从上到下、从内而外地打破“资源”和“研究”之间的围墙。

  在文物价值转化中,也要善用合力。今年春节期间,故宫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心灵港湾”,他们看故宫的纪录片、买文创产品,再“云游故宫”,既度过一个有趣、充实的假期,又饱赏传统文化盛宴,帮助文物完成了从文化价值到经济社会价值的转化,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许多博物馆不愿谈“经济”价值,但从故宫的例子就能看出来,有时候把文物价值合理的转化,才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它们。

  把文物唤醒的标志,不是挖掘的那一天,而是打开博物馆大门,让人们记住和传播它的时候。在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充分重视的今天,这种通过共建共享让文物价值开发尽快跟上人们需求的紧迫感也应该更加强烈。    (刘冉冉)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全国两会·权威发布
   第A3版:全国两会·委员通道
   第A4版:评论
   第A5版:全国两会·云桌会
   第A6版:全国两会·广东团
   第A7版: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履职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你我3·15维权进行时
   第A11版:湾区
   第A12版:今日人物
   第A13版:身边纸·区街
   第A14版:体育
   第A15版:健康有约
   第A16版:收藏·每日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以“标准”为餐饮节约撑腰鼓劲
“猪芯片”事关乡村振兴大计
全面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 可行吗?
美丽广州
厚植反家暴的法治土壤
美育入中考不能一考了之
该唤醒文物“睡美人”了
“两栖青年”别舍本逐末
用汉服照登记结婚,不妨开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