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健身市场的火爆让很多人嗅到了商机,健身房随处可见,一些健身教练培训机构随之出现。健身教练群体逐渐扩大,但专业程度却令人担忧。(10月18日《法治日报》)
过去数年,全民健身蔚然成风,健身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有关机构发布的《2024中国运动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全国健身会员有8752.5万人,环比2023年增长25.47%,市场潜力巨大。
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重销售、轻管理是其一。当前市场上许多培训机构只顾眼前利益,一味追求销售额、复购率,课越上越水,推销时吹得天花乱坠,上课时又是另一副面孔。门槛低、人员杂是其二。据报道,在一些健身房,没有工作经验、不懂专业常识的“张三”“李四”,只需花点钱买证再经过简单培训就能冒充专业教练。师资良莠不齐,动辄几百块一节的私教课也常常成了“智商税”。
事实上,健身指导绝非简单的动作示范,而是涉及运动解剖学、生理学、营养科学等各方面专业服务。若连基础理论都靠“免刷题”速成,何谈为学员制订训练计划?又如何应对运动中的突发情况?有受访者就曾曝出,做力量训练时因教练错误指导而被诊断为肩峰撞击综合征,事后查询发现,此前的训练教练并不专业,指导她的健身教练缺乏职业准入资质也并无专业培训背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治理市场乱象的当务之急,是从确立行业标准、构建行业规范入手,提高职业准入门槛。目前,健身行业并没有硬性规定必须持证才能上岗。在职业认证体系中,除了游泳救生、攀岩等运动需要相关资质之外,并未硬性要求在健身机构中担任教练必须持有相关证书。健身行业门槛过低,给了很多非专业人士进入的机会。为驱逐那些市场上的“劣币”,相关部门应尽快明确健身教练的职业标准,加强发证机构监管和源头把关,取缔虚假认证,更好保障消费者权益。
此外,行业和机构自身也有责任整饬秩序。健身行业是一门生意,要讲良心、守底线。如今,许多健身机构热衷于预付费消费模式,有的健身房为了快速盈利就把重点放在“办卡+卖课”而不是专业服务上,教练普遍背负销售压力,卖课能力远比专业能力重要。对健身行业从业者来说,有必要承担起主体责任,严审教练资质真实性并定期开展专业考核,不能为了逐利就“放水”聘用非专业人士;更需要认真思考如何转变经营理念和方式,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促进服务提质升级,用高品质服务赢得消费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