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评论

读懂5亿人背后的AI新图景

张冬梅

本文字数:1423

  广州日报评论员 张冬梅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8日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较2024年12月增长2.66亿人,用户规模半年翻番。(10月18日新华社)

  人工智能日益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许多人的普遍感受。从“懂你意思”的智能汽车到“为你解惑”的DeepSeek,从AI智能体驱动“睡后经济”到“遇事不决,先问AI”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AI应用加速落地仿佛掀起飓风,把硬核科技从实验室带向产业竞技场、生活服务圈,让我们对“AI改变生活”的体感变得越来越真切。

  数字会说话。5.15亿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折射出我国人工智能从“可用”走向“好用”、从“试用”走向“常用”的趋势。90%——超九成用户首选国产大模型,坚实的用户基础缘于国内技术快速发展、相关产品日趋成熟、用户体验明显提升。157.6万件——截至2025年4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申请量的38.58%,位居全球首位,表明我国已成为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报告中一组组数据是对“AI热”的精细画像,从中既能看到成绩、坚定信心,也能进一步明确坐标、向新而进。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年轻的事业,既意味着前景广阔、未来可期,也意味着还处在成长期、需要加倍呵护。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亦是如此。伴随着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的双重成熟,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具备了大规模落地应用的坚实基础,将加速向“深度实用”新阶段迈进。但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也面临诸多“成长的烦恼”,如直播间内,AI生成“李鬼”产品进行带货;突发事件中,“AI生成谣言”肆意传播;甚至,有些还沦为黑灰产业链帮凶。从成长的角度看,从“大块头”到“强中手”,从“智高点”迈向“制高点”,生成式人工智能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技术向新。技术是基座,也是制胜未来的关键。新场景、新产品、新应用的创新开发,无不与之紧密相连。报告显示,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回答问题的用户最为广泛,达80.9%,可见应用场景仍有拓展空间。比如在产业迭代方面,使“人工智能+”成为导航图和技能包;在政务服务领域,“人工智能+”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接下来,要持续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同时突出应用导向,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向具体应用场景纵深渗透。

  治理向新。技术每前进一步,治理就要跟进一步。截至今年8月,我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263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对于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而言,如何因时因需而变,加强未雨绸缪、避免刻舟求剑,既呵护创新活力,又确保智能向善,促使更多人共享技术发展红利,值得深入研究、持续探索。

  生态向新。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新技术新领域,要想跑得快、飞得高,离不开良好的环境生态。今年以来,从《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印发到《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施行,利好政策不断。从政策支持到用户培育,从消费端到供给端,都是优化整体生态的一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开源开放生态体系,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等各个链条,方能更好激发“人工智能+”乘数效应。

  “5.15亿人”不只是一个数字,更是澎湃的发展活力、广阔的未来前景。加速驶向新蓝海,生成式人工智能向“新”发展、向“高”攀登,必将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千行百业、造福千家万户。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评论 A2读懂5亿人背后的AI新图景 张冬梅2025-10-20 2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