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幸端
“东莞制造”人形机器人要进厂“打工”啦!近日,“广东机器人七剑客”之一的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拓斯达”)发布其首款人形机器人“小拓”。
“小拓”的发布是东莞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生动体现,东莞再次站上风口!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拥有22万家工业企业,其中包括1.4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超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多年来,东莞通过实施应用牵引、技术转化、延链补链等举措,逐步形成涵盖本体制造、零部件生产、系统集成应用等较为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
随着东莞打造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目标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在东莞落地;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也出现了更多“东莞元素”,东莞企业纷纷抢滩人形机器人新蓝海!
拓斯达首台人形机器人发布
“小拓,小拓,我要一罐可乐!”听到人群中发来的指令,人形机器人“小拓”转过身,移动至货架前,精准将可乐拿到手中,然后回身将其放到柜台上!这是记者9月12日在拓斯达全球研发总部基地看到的一幕。
当天,在“AI无界 智造共生——拓斯达全球开放日2025”活动上,拓斯达向全球发布其首款人形机器人“小拓”,这也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应用迈出关键一步。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小拓”基于拓斯达与智谱共同构建的具身模型,可实现对复杂任务的自主推理与决策。通过集成3D相机与AI视觉检测系统,它能够实时识别注塑件良率,并自主完成装盘等工序,实现从检测到操作的全流程自动化。“小拓”的发布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应用潜力,也完整展现该企业集“技术—制造—产品—场景”于一体的闭环生态能力。
拓斯达是广东省机器人骨干企业。现场,拓斯达董事长吴丰礼阐述了该公司未来发展方向——持续巩固和拓展主营业务、重点发力高端智能装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场景落地。未来,拓斯达的人形机器人将通过工艺与场景的深度融合,精准破解实际应用难题,最终构建起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AI成为生产线上的“新质生产力”
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有什么优势?在“拓斯达全球开放日2025”活动现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AI首席科学家庄瑞炎博士表示,AI已成为生产线上实实在在的“新质生产力”,正推动中国制造向高效、高质、智能方向跃升。
据庄瑞炎介绍,机器人能高精度完成工厂高频任务——柔性打螺丝,使综合成本降低。“‘打螺丝’在工厂里面是一个很难的工序。但机器人可以做到头发丝直径距离的精度。”庄瑞炎表示,人形机器人参与生产制造,能成为辅助不同工种的全能小助手。目前机器人在焊接、码垛、喷涂、打螺丝、搬运、分拣、装配等方面已经非常成熟。
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AI的应用,将重塑制造!庄瑞炎认为,当下,工业AI质检演进,未来向全产线综合性检测发展;而AI开展预测性维护,可降低非计划停机损失,避免产能大幅波动。庄瑞炎说,“通过精益制造数据分析,精准定位产能波动原因,每条产线可提升1%的效率。”
传统制造业如何抓住AI新机遇?现场,来自传统制造企业的专家们建议,传统制造企业可先将自动化生产线搭建起来,将成本降低;再借助合作伙伴建立AI数据库等,抓住AI发展新机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推动企业智能化发展。
“东莞制造”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当AI遇上工业机器人,“东莞制造”再次站上风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今年2月,东莞以2025年市政府“一号文”的形式出台《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将人工智能作为强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举全市之力抢占人工智能新赛道。
4月,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正式印发《东莞市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 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要巩固工业机器人优势,坚定不移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先进制造,大力拓展智能机器人在工业生产方面应用,不断壮大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补齐前端创新能力短板,推动重要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组建智能机器人创新联合体,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重点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机器人本体制造龙头企业;依托雄厚电子信息和机械装备产业集群优势,聚焦智能机器人相关各类零部件,抢先推动一批重要基础产品产业化突破,储备大规模生产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制造能力;适应高品质生活需要,引导各类人机交互智能产品、个人消费机器人等创新产品推广应用。
《行动计划》还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到2027年,东莞将在核心零部件、多模态感知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一批研究创新平台。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达1000家以上,形成120家以上“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优质企业梯队,集群相关产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
当下,东莞正抢抓智能机器人赛道的战略机遇,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打造智能机器人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区、先进制造集聚区和集成应用引领区,推动东莞成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
观察
东莞企业抢滩人形机器人新蓝海
东莞企业正在积极抢滩人形机器人新蓝海。8月14日,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式上,来自东莞的东阳光集团联合多个企业单位共同创立的光谷东智,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打造全球首创大型人机共舞节目《秦俑魂》十分吸睛。9台光谷东智人形机器人“光子”身披3D打印秦俑战甲,与真人舞者联动,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科技艺术对话。据了解,光谷东智的目标是打通机器人本体到行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使产品能够真正落地到真实的应用场景中,未来或在多个产业场景中释放巨大潜力:在制造业和高危行业,如矿井作业或高温环境中替代人工完成危险任务;在服务和医疗行业承担陪护、康复训练等角色,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引人关注的还有领益智造带来的机器人——“领珑”。“领珑”机器人由“黄江造”,在强光、噪声干扰下,“领珑”两条机械臂默契协作,在狭小工作半径内高效解耦运动,仅用数秒就精准识别目标料箱并成功抓取,随后搬运并放置到货架指定区域内,成功率几近100%。
8月21日,vivo在长安镇举行发布会。首款混合现实(MR)头显——vivo Vision探索版正式亮相,vivo正式宣告进军XR赛道。在发布会上,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表示,vivo要打造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包括蓝心大模型、蓝图影像和vivo Vision。记者了解到,目前,vivo已正式成立机器人Lab。该实验室将聚焦孵化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主攻消费级市场,研发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
人形机器人赛道上的“东莞元素”
除了“东莞造”人形机器人,东莞企业还为机器人企业提供关键零部件和相关技术。人形机器人赛道上,充满了“东莞元素”。
今年1月,位于松山湖的墨现科技(东莞)有限公司与机器人行业的创新先锋普渡机器人达成合作,将墨现科技的柔性压力传感器技术应用于普渡推出的首款全人形机器人PUDU D9的机械手之中。“贴上我们的电子皮肤,机器人仅用手触摸就能识别出物体的基本信息。”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东莞市本末科技有限公司的双轮足机器人可以跳着爬楼梯,可以半坡驻停,也可以轻松通过各种复杂地形。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两款双轮足机器人通过模块化结构及开放式接口,可搭载视觉模块、通信模块、AI主机、边缘处理器和各种传感器,被应用于智慧园区、矿山及各种复杂的工业环境中执行高效率巡检,负载运输、数据采集、扫描测绘等任务。据了解,该公司研发生产的电机模组供货给了多家头部人形机器人厂商。
在道滘镇,东莞金坤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欧洲一款会做家务的人形机器人量身定制关节磁组件,并成功实现量产。在厚街镇,鼎泰机器人研发的螺纹磨床和内外圆磨床,主要用于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执行机构的精密零部件加工,属机器人精密零部件主力加工设备。
与此同时,因为看好“东莞制造”优势,更多的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在东莞布局。比如,服务机器人龙头企业深圳市普渡科技有限公司今年2月宣布,将投资12亿元在东莞虎门建设华南总部,打造年产能4万台的智能生产基地。
数字
截至目前,东莞拥有人工智能企业超500家,AI服务器产值达550亿元,占全球规模4%。
在工业机器人方面,2024年,东莞工业机器人产量2.29万台(套),增长21.7%,占全国4.11%、全省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