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有网友发视频吐槽自己在火车上的遭遇。视频中,一群老太太在火车卧铺车厢走廊大声放音乐唱歌跳广场舞,并拍摄视频记录。视频评论区,不少网友对此表示愤慨,“广场舞跳到火车上了吗?”“看着都烦!那么拥挤的过道也要跳跳跳!”……
公共空间绝非私人领域的延伸。卧铺走道本就不宽,被嘈杂音乐与舞蹈占据,旅客正常行走受阻,休息权也被侵扰。跳广场舞者以“喜好”为盾,仗着“人多”为势,将自身娱乐凌驾于他人权益之上,这种“我开心你受罪”的逻辑,本质是对公共秩序的践踏。当跳舞的欢愉以他人失眠为代价,当通话的“自由”演变为全车厢的噪音“绑架”——公共空间中我行我素者屡见不鲜,暴露出部分公众规则意识的缺失。当个体自由逾越边界,公共利益该如何守护?
公共空间承载着多元需求,唯有划定清晰的边界,才能让不同群体的权益得以平衡。铁路部门明确禁止车厢内高声喧哗、播放音乐等干扰行为,正是基于此。
消除公共空间的不文明顽疾,既需道德教化的春风化雨,更需规则之手的刚性约束。当前,部分领域存在规则模糊、执行乏力的困境:面对跳广场舞的老人,乘务员缺乏有效制止依据;在高铁上大声打电话,因无明确禁令而难以约束。这警示我们,完善制度刻不容缓。例如,铁路部门应细化噪音管控标准,明确何种行为、多大音量、多长时长构成干扰;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让乘务员能依法及时处置违规行为。对于屡教不改者,纳入信用惩戒体系,让规则长出“牙齿”。
公共空间的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的缩影。从卧铺走道到城市广场,从高铁车厢到景区步道,每一处公共领域都是文明素养的考场。当个体在享受自由时多一分对他人感受的体察,管理者在制度设计上多一分对公共利益的考量,公共空间才能真正成为和谐共处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