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总体安排,中央网信办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7月29日新华网)
来自某些无良自媒体的谣言,令人防不胜防。近日就有三则谣言兴风作浪,蒙蔽了不少善良的人,有些人还随手转发,充当了谣言的“二传手”。第一则发生在某招聘平台上,一位自称“王某香”的“求职者”,发布了包含性暗示的求职信息,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后经平台与警方核实,谣言为一尹姓男子所发。第二则发生在数天前,一张所谓的“警情通报”,煞有介事宣称某人“携带情人、子女等34人潜逃”,并有“51位情人、174个非婚生育子女”。开封警方第一时间辟谣,闹剧才被压了下去。第三则更早一些,7月21日,有网民散布虚假的“警情通报”,造谣传播某地交通事故致“131人死亡,337人受伤”。
造谣者唯恐天下不乱,肆意捏造事实、恶意编造谣言,意图夸大渲染社会矛盾、制造社会焦虑、挑起群体对立,严重扰乱网络传播秩序、破坏社会公序良俗,已经够坏了——像尹某编的那段“求职信息”,对女性求职者泼脏水,公然挑衅道德底线。更有甚者,个别人竟吃了豹子胆,将谣言造到公安机关身上,编造“警情通报”!这种行为已经不是造谣那么简单,而是踩到了法律红线,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了。要知道,两罪最高刑期分别为10年和7年。为了打发无聊时间,或者赚一点流量,以身试法,何其不智。
治理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需要公安部门、网信部门、自媒体平台等各司其职又形成合力,从不同维度“包抄”,压缩谣言生存空间、铲除谣言滋生土壤。值得强调的是,普通受众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体素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面对信源不明、真假不清的信息时,多留个心眼、多一分克制,不要参与可能损害他人名誉、制造社会混乱的“网络狂欢”,成为自媒体不实信息散布甚至是谣言传播的帮凶。多数时候,只要动动脑子,识别那些不实信息并不特别难。比如说,一起普通的车祸怎么可能造成“131人死亡,337人受伤”?再看看“通报”的遣词造句及行文风格,明显“一眼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