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聘请了销售精英和团队,业绩不仅没有任何提升,反而陷入了劳动纠纷中,这是上海数百家企业经历的糟心事。直到警方介入,这些公司才明白,原来他们遭遇了骗薪诈骗。(6月12日央视网)
化身“完美应聘者”同时入职N家公司,白拿试用期工资却不帮人开展业务。虽然听上去蛮离奇,但这还真不是电影创作中的桥段,而是现实中发生的故事。
职业骗薪人为何屡屡得手,在多家公司之间腾挪游走?从新闻报道中提到的几个细节来看,这些骗子精通“包装术”和“画饼术”。编造“高光”履历、宣称手握“高净值客户名单”、能快速帮助公司提升销售额……画饼造梦、致富神话,受害企业就这样被骗子的低级话术给套路住了。
如此骗薪,让企业花钱招到假工、影响正常经营,往大了说,会挤占市场上其他求职者的工作席位,干扰就业市场秩序。往小了说,从企业招聘管理的视角来看,这起事件也暴露出了某些短板漏洞。对入职背景调查走过场、疏于日常考核管理、社保缴纳不规范等,都与此相关。比如身份认证、学历认证这些信息,如果企业在事前有做过详尽的背调,多少都能从中看出些端倪,不至于上当受骗。同时,这也给一些企业提了个醒,用人观念不能太狭隘,建立科学的人才招聘、评价机制至关重要。过于看重求职者的个人履历,忽视对其实际能力的综合评价,保不准会给投其所好者留下钻营空间,这种用人导向不可取。 (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