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评论

围观

刘硕 赵萱

本文字数:1610

  新闻背景

  随着高考的结束,志愿填报即将来临。近日,标价11999元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质疑,这是在利用家长和孩子的焦虑,实为“割韭菜”的智商税。但也有声音认为这钱花得值,人生道路上,有时是选择大于努力,格局决定结局。本报评论员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付费填报并非花冤枉钱

  付费填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作为高考学子迈向高校生活的“临门一脚”,志愿填报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此前,不乏学生及家长因为不了解志愿填报,导致孩子与心仪的学校、专业失之交臂;更有学生和家长被“野鸡学校”忽悠,就此错失了正常入学的机会……诸多新闻令人惋惜之余,也让毕业生家长提高了对孩子志愿填报的重视程度。有些家长甚至在孩子刚刚进入高中时,就已经开始为志愿填报“备课”。

  当考试成绩成为既定事实,如何在现有的分数上精打细算,力争做到不“浪费”一分。这道没有固定公式的数学题,让很多家长焦心不已。此时,付费的志愿填报服务,就如同家长们的“及时雨”,纾解他们的燃眉之急。从当下市场观之,有报考师走的是“技术流”——借助大数据计算,将学生分数与学校的过往录取结果进行比对,从而给出参考建议;有的报考师则出身“经验派”——通过自身多年的报考经验和对院校专业知识的了解,为学生梳理志愿;当然,还有不少人擅长打“感情牌”——当学生与家长在志愿填报中产生分歧时,这些报考师不仅能够给出专业意见,还能通过“局外人”的身份在亲子关系中起到调和作用。

  尽管参加高考的是孩子,但家长同样承受着不小的心理压力。就算家长早已做足了功课,在志愿填报的“亮剑”环节也难免会患得患失,焦虑重重。需求决定市场,在赛道细分的今天,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花钱缩小信息差等观念正影响着部分群体的消费观。因此,无论是数据支持、经验积累还是情感上的劝慰,这种花钱将志愿填报“外包”的行为,买来的更多是一份心安。说到底,万元填志愿只是家长的个人选择,只要在家庭可承担范围内,倒也无可厚非。不过,也要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机构时要擦亮双眼,莫让自己花了钱也无法安心。

  (刘硕)

  填志愿是入学第一课

  上万元的高报服务价格不菲,服务本身其实仅有“对高考报志愿提供咨询”这一项,但为啥能在考生家长之中供不应求?面对上大学这件人生大事,有道是“考得好不如报得巧”,不少考生家长对此感到焦虑,很容易把高报服务当成“救命稻草”。

  问题在于,何为志愿填报的“好”与“巧”,这个问题很难说有标准答案。于高报服务而言,不滑档、“1分都不浪费”就是最大的胜利;但对考生而言,填报的结果是否是“最优解”,是否真正适合自己,需要在未来长时间的学习和工作中去检验。同填报志愿相比,这一过程明显存在滞后性,这也让高报服务的实际效果难以被验证。

  再退一步,高报服务能不能“报好”也得打个问号。当下的高报机构里,有不少是滥竽充数、耽误考生前程的“高报师”;即便是“良心”机构,这些高报老师也并无什么特殊渠道、独门秘诀来弥补信息差。他们的做法无非也是“学习”二字:上至各个专业在就业市场所处的地位,下至不同学校与专业的档次、梯度乃至建校历史。同时,高报服务大多并不硬性要求高报老师了解考生及其家庭。高报服务作为一门售卖信息差的生意,既非考生刚需,又不能结合考生学习兴趣,甚至更多走向功利主义,难说这样的填报服务能给出考生好的建议。

  其实,考生并非没有能力填补这些信息差,甚至能更贴合实际,针对个人兴趣取向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这样的“学习经历”对考生而言显然是可贵的,既能提高自己的信息搜集能力、判断能力,也能加深自己对所选专业与就业前景的理解与思考。此外,当下也有不少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志愿填报服务,还有些高校开放了更灵活的转专业政策,缓解了考生的志愿填报焦虑。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也要转变观念、知彼更要知己,别把孩子的志愿变成自己的志愿。说到底,填报志愿本就是考生们进入大学前的第一课,考生们应为自己做主、为自己负责,这一课尤为重要。             (赵萱)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评论 A4围观 刘硕 赵萱2024-06-13 2 2024年06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