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批市级非遗传承基地“放榜”了!
历经5个月的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24-2026年)评选工作近日落下帷幕,全市154家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入选,为社会各界参与广州非遗保护拓宽了渠道、搭建了平台。(3月5日中国新闻网)
非遗属于活态文化。非遗传承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是以人为主体的传承。所以,抓住人这个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非遗传承便能事半功倍。近年来,广州市非遗传承基地认定已经完成了3批。从33家(2015-2017年)、47家(2018-2020年)到100家(2021-2023年),再到刚认定的154家(2024-2026年),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已覆盖各区和全年龄段,为非遗融入社会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人们常说,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此次入选的110家学校,占新认定的传承基地总数70%以上,包含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称得上是传承基地里的“主力军”。
新认定的市级非遗传承基地,涵盖粤剧、古琴艺术(岭南派)、广彩、灰塑、广州榄雕、咸水歌等54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类别。广彩、广东醒狮、广绣等项目更是各有10余家单位入选。入选单位除了学校,还有企事业单位。譬如,有“体育文化+非遗”深度融合的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有“旅游+非遗”融合发展的余荫山房,也有“科技+非遗”的教育科技公司,还有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多个村委会……如此广泛的覆盖面意味着影响力更深远,更有利于推进资源整合和跨界融合,为使“非遗+”成为常态创造了丰富的可能性。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