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每逢ChatGPT、Sora发布等热点时段,AI培训圈都会掀起一轮高潮,涌现大批相关课程,有些课程甚至在模型公测前就已开始招募学员。(3月4日《工人日报》)
Sora还未正式发布,卖课却先行一步。诚然,在知识付费成为新潮流的背景下,有课程顺应热点出现并不奇怪,但此类课程真的值得购买吗?未必。有记者购买某课程发现,其内容看似丰富,“含金量”却存疑,甚至有学员直接评价其“太水”,因为相关资料大多可以在网上免费查看,甚至可能比课程资料更详细。此外,各种销售套路也层出不穷,如“6.6元入门1599元进阶”等,低价入门之后,等待消费者的就是各类昂贵的会员课、素材库。还有的课程自称可以提供账号体验,但模型都还未发布,又何来账号呢?说到底,这类课程套路相似,都是借着AI噱头“割韭菜”。
那又为何销售火爆?显然,这些课程在某种程度上抓准了消费者的心理——对新技术的好奇、对抢占时代先机的渴望、对被取代的担忧……新技术冲击下,确实有相关行业受到一定影响,人们产生各种焦虑情绪也很正常。但如今浪潮刚起、前路未知,面对AI培训热,消费者更应保持警惕,与其一时脑热掉入“知识骗局”,不如保持关注、冷静思考。此外,相关部门亦应加强对此类虚拟商品的监管,持续推动实质性的科普活动和研究工作,有了真正的“干货”,方可让大众填补信息差、提升科技素养。
(皇甫思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