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评论

评奖不妨“无赖假定”

庹亚男

本文字数:841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河南省一场文学艺术有奖征文活动引网友质疑。据报道,这场活动共计23篇作品获奖(49份参赛作品),但仅有5篇文章的作者为“外人”,其余18篇作品署名为承办方编辑部成员,并且其中12篇署名都为同一人。目前,针对网友的质疑,该活动调查组已发布了情况说明,表示评选结果无效,调查处理情况将适时发布。(10月31日中国青年网)

  好好一场文学评奖活动,却因主办方、承办方的奇葩操作,变成了一个“笑柄”,也难怪网友调侃“哪里是有奖征文,分明是排排队分果果” “近水楼台先‘得奖’”。从相关报道来看,事件基本明了,所谓的有奖征文活动,不过是承办方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的自娱自乐,目的不言而喻。当然,也有媒体根据既有信息推测出了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由于参赛作品过少,承办方不得不“举贤不避亲”,扮演“救场者”,确保活动成功举办。

  毋庸置疑,不论是哪种推断,都改变不了活动程序不规范这一基本事实,而这正是活动招致诟病的缘由所在。作为一场地方性的文学评奖活动,如果“打开方式”正确,对当地显然是有所裨益的,不仅能够筛选出实至名归的优胜者,还能够对社会产生正确的价值引导;可一旦出现不公正、不合理的情况,好的活动也有可能变成减分项,这就得不偿失了。

  比评出谁更重要的是如何评。近年来,几乎各种重大奖项的评骘,都能引发一场全民性的“大吐槽”。尤其是主观性很强的文学奖,即使是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伴随着争议一路走来,更别说一些地方性征文活动。“内部人”“关系户”频频获奖,这折射出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是:如何更加公允地组织评选出真正的上乘之作?一个原则可供借鉴——无赖假定。

  18世纪,英国思想家休谟提出了这一原则,即在设计任何制度和确定该制度中的若干制约和监控机构时,必须把每个成员都假定为“无赖”,并设想他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谋求私利。如果在奖项评选中运用这一原则,就是从预防“无赖”的角度出发,主办方和承办方都不得干预、影响奖项的评定,从而达到事实上的回避,这或许是评奖的正确“打开方式”。      (庹亚男)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评论 A6评奖不妨“无赖假定” 庹亚男2023-11-03 2 2023年11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