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评论

用好科技之手为文物“把脉”

夏振彬

本文字数:#article-word-count#

  《黄帝内经》有言:上工治未病。意思是,高明的医生施治于病发之前。“药王”孙思邈也写过:“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治病于未成、防患于未然,堪称历代贤哲的共识,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为何注重“治未病”?因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人如此,文物亦然。

  近年来,广州在文物安全的制度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创新性实践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根据本地实际摸索出一条科学有效的文物安全之路。给文物定期“体检”,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10月17日《广州日报》)

  给文物做“体检”,谁来做?怎么做?其实,和人的体检差不多。“体检医生”会定期穿街走巷,“望闻问切”,查看文物风险;同时借助科学仪器设备,如三维激光扫描仪、雷达波、红外热成像、无人机等,辅助发现隐藏问题。“病历本”呢?广州探索“智慧巡检”,实现了体检情况的即时录入、实时上传;“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风险预警平台”则将文物各类数据纳入平台集中管理,实现 “一网统管”。简单来说,日常的巡查记录会为文物古迹建立起详实的病历档案,为后续的动态分析、治疗干预提供依据。在“云监管”平台上,文物的倾角、沉降、震动、变形、抗压强度、含水率、裂隙发育等各方面的数据变化,一览无遗。

  有专家曾举例说明“治未病”的功效:以建筑屋面的瓦件脱落为例,如果第一时间找到合适的瓦件安回去,大概仅需两个工人和数百元的成本;反之,若未能及时发现该隐患,最终引起屋面渗漏或墙体胀裂坍塌,那维修成本将数以万元计。近三年来,广州已收集文物检查记录28万余条。其背后的价值、意义,不言而喻。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一梁一柱、一砖一瓦、一碑一刻,无不蕴含着历史的沉淀,凝结着先人的智慧,留存着千百年的文明。把文物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持续在“体检”上下功夫至关重要。

  一方面,用好科技之“手”。科技赋能,潜力无穷。从先进城市经验来看,“文物体检”可以更智能、更精细。比如搭建历史建筑智能监控预警防护体系,强化视频监控、AI算法等技术运用,通过实时监测、自动预警、及时干预,实现文物保护的“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另一方面,借助群治之“力”。据统计,广州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约3800处。如此之多的文物分散在城乡各处,持续充实“体检医生”的力量必不可少。要进一步完善“市-区-街(镇)-村”一体的抽查、巡查监管体系,持续壮大文物监督员队伍,把文物巡查纳入网格化管理,更加注重发挥群防群治力量,共筑文物保护的铜墙铁壁。(夏振彬)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评论 A5用好科技之手为文物“把脉” 夏振彬2023-10-18 2 2023年10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