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评论

“小包团”经不起层层扒皮

付迎红

本文字数:796

  热评

  记者采访发现,暑期游如火如荼的当下,不少游客参加“小包团”后,被层层“转包”,旅游过程中不断“踩坑”,扫兴又折腾。(8月28日《半月谈》)

  这年头,似乎没有哪个行业是不讲个性化服务的。旅游行业也玩出了私人定制的新花样,“小包团”旅游就是其一。因其自由方便,能够满足游客个性化的旅游需求,这种新兴旅游方式颇受消费者青睐。不过,某些“小包团”背后的麻烦可不小。据媒体报道披露,部分“小包团”旅游乱象现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先是网络引流签单,由中介公司在各大网站精心编制各种软文,引来愿者上钩;再是旅行社对接分包,将网上吸纳的游客资源反手“倒卖”给各大旅行社;最后是派车出行陪游,客源再分包给链条终端的拼车司机。

  层层分包、层层“剥皮”之下,旅游质量就容易出问题。几经转包,中介公司从中抽取不少佣金,利润空间被压缩了,某些旅行社和司机就要把这笔账算在游客头上。价格“注水”虚高不说,强制购物环节亦成标配。游客不出点血就得被甩脸色,也往往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击鼓传花”游戏的最后接手者往往是一些不具备运营资格的“黑车司机”,由此导致的旅游安全隐患不容小觑。对接的、签合同的、服务的主体分属不同环节,加之缺乏运营资质,一旦发生消费纠纷,旅行社和司机互相扯皮,游客很容易陷入维权困境,也给监管工作制造了麻烦。

  这层层转包的套路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在传统跟团模式中,旅游团转团这样的手段并不陌生。只不过,现在的一些“小包团”披上了个性化定制的新马甲,涂抹上了“品质与服务”的新油彩。要对付新生的“小包团”乱象猫腻,还得老招新招并用。前者就是要把“监管口”把严。继续在监管上下狠功夫,出台相关监管规定、加大规范力度以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后者就是要把“流量口”管实。当前,一些社交媒体上针对“小包团”旅游的信息真伪难辨,其中有不少帖子名为种草、实为广告,必须加强整治,拔掉其中的稗草。

  (付迎红)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评论 A4“小包团”经不起层层扒皮 付迎红2023-08-30 2 2023年08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