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骏
“走念宰,奏念再,打狗念打改,耍猴念耍孩”。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阳街道观背村的巷道口,村支部委员王春娣清了清嗓子,与村民哼了一段清新的童声念白后,随即开心地唱响了村歌《观背开心迎客来》,引得3名游客驻足聆听,并称赞“好听呀,这个村为什么会有村歌呢?”
带着同样的好奇心,记者沿着村巷的沥青小路一路探寻。
观背人人都会唱村歌
记者步行10多分钟便绕了村子一圈,绿树掩映之下,特色墙绘引人驻足,巷子里书吧、美术馆、国学馆、文化走廊等各种文化场所遍布,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交流。其中一面墙印着观背村村歌《观背开心迎客来》的歌谱,记者停下了脚步,一边听着旁边的村民哼唱,一边学了起来。
“郭外东江奔入海,观背开心迎客来。沃土曾供千家菜,龙眼大蕉抬手摘……”在观背村,男女老少都能哼上两句村歌。2019年,博罗创新开展“一村一歌”乡村文化建设工程,观背村成为了全县第一个拥有村歌的村。
“石桥、龙眼、大蕉唱出了我们观背的心声。” 站在抬手可摘龙眼的保宁桥上,70多岁的村民孙伍有笑言,有时做饭会哼唱几句村歌,有时“姐妹”聚餐开饭前也会一起唱唱。的确,观背开心迎客来,观背村经过几年的整治改造,老房“古旧变古韵”、老村“旧貌换新颜”,村民的幸福都洒在脸上,写在歌里。
“当初歌词中写的其实是香蕉,本地村民看过后说‘这里没有香蕉,我们叫大蕉’,所以在一边创作一边与村民聊的过程中,歌词就逐渐形成了。”“文化部落”总策划、 《观背开心迎客来》其中一位作词人贾晓琦说,他们天天泡在观背村里,挖掘留在村民记忆里的点滴故事。村歌一定要具有识别性,要让村民认同与共鸣,对方一看会说“这就是观背”,那就说明这个歌词是成功了。
博罗力争村村有村歌
“唱歌基本上很多人都会,随时随地也可以唱,能否创作一些村歌让村民传唱呢?”说起乡村文化振兴,博罗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谢文山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当初有关部门在长宁镇做了一些试点,结合当地的乡风、乡情、乡史创作村歌,发现村民特别喜欢。于是,在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如何解决“接地气”这个问题上,博罗有了新的尝试。
几年来,当地文艺志愿服务队队员深入田间地头、走到村民家中,结合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创作了一首首特色鲜明的村歌,有粤语、畲语、普通话、客家山歌,也有独唱、对唱或合唱等形式。目前169首村歌得到广泛传唱,另有几十首现已完成初稿,博罗力争实现“村村有村歌,人人唱村歌”。
村歌既有特色还有气质,让村民亮嗓唱出了自信与自豪,亦唱出了邻里和睦与乡村振兴所带来的幸福生活。石桥边上,记者看到博罗音乐家协会主席、《观背开心迎客来》作曲人之一李雷正在耐心地教村民唱村歌。“从写歌词到编曲录制,一首村歌出来往往要一个半月左右。”李雷说,为了让村民亮嗓唱歌,村歌志愿者还到各村教唱,目前已完成100多场培训。“村民白天上班的,志愿者就晚上到家里走访,村民害羞不好意思唱的就先教小孩,让小孩带动家人一起唱响村歌。”
村歌响起来,更要让村歌“活”起来。据介绍,接下来博罗打算请一些音乐专家召开研讨会,进一步提升村歌创作水平与传唱水平;计划每年举办村歌比赛,开展全国文明村巡礼活动,通过创文、文旅和文艺“三文”融合做成一个系列活动,让村歌在“下乡”中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记者观察
“这就是我们村”——朴素的表达最有生命力
一村一歌,唱响的不仅是一村一韵,更要唱出村子的特色与气质。因此无论是作词还是谱曲,都需要贴近农村、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这样才能写出老百姓的心声,让村歌真正深入心坎。博罗志愿服务队队员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走到村民家中,听民声、察村情,这才创作了一首首“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的村歌,创造了独具博罗乡韵的文化符号。
村歌不是写在纸上的,唯有让村民自愿唱响或是传唱,才具有现实的生命力与应有的传承意义。可以说,博罗村歌志愿者深入乡村一线教唱,灵活而务实地让村民唱响村歌,像这样“村味”十足的文化活动,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着乡邻和睦。
在观背村、乌坭村等地,当村歌响起的时候,记者发现村民淡定从容的笑脸上总是洋溢着挥之不去的自信与自豪。“这就是我们村”,是村民对村歌认可的朴素表达,也道出了美丽乡村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