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于梦江、赵琳琳
巍巍城墙、厚重庄严,古塔古寺、神秘宁静,华灯闪耀、登高漫步……7月的正定古城热闹而有序,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尽情享受着属于这里特有的历史文化气息。
河北正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1600多年历史,“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述说着正定厚重的历史。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5处、正定县文物保护单位23处,被誉为“古建艺术宝库”。
给文物穿上外衣
初到正定,记者便被这里的古城墙城楼吸引,古城周长12公里,四方各开一道城门。进入古城,从隋、唐到民国,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古建筑和古文物俯拾可见。隆兴寺为“京外名刹”之首,我国最高大最古老的铜铸大佛安立其中,倒座观音恬静自若,开元寺则是我国现存唯一唐代钟楼。
为了保护好文物,正定下了许多功夫。正定县文旅局副局长刘卫娜介绍,经过努力,2019年底以东城门、阳和楼、博物馆为代表的24项古城保护工程全部高质量完工,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历史风貌有效恢复和提升。
“我们每个城门的保护方式都不一样,南城门是包括月城、瓮城、东西马道的整体系统性修缮。西城门和北城门实施的是遗址保护,围绕城墙修建遗址公园,将城墙置于公园之内,旁边修筑环形道路,市民既可亲近遗址,又不损坏文物。” 刘卫娜说。
四座城门之一的东城门修缮工程是24项工程中的一处。此地20世纪70年代曾建设军事工事,在修缮中,保留了原军事工事于城墙之内。对城墙本体历史遗存实行扣罩式本真保护,就像给文物穿了一件外衣。依托军事工事及护城河的特色,建成山水相依,集文物保护、军事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场所。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带着对文物的敬畏与保护传承的责任感,秉持正确的保护修复理念,正定把古城文物保护放在首位,让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有尊严地复活、有价值地存在。
日夜可赏七朝文化遗存
7月的正定,骄阳似火。居民李帅朝正要去石家庄,他把车停在南城门的广场上,在直饮水点接上满满一杯温水,再从这里坐公交车去石家庄。
正定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成玉红介绍,今年“五一”假期前夕,正定县在多个景区周边安装了17处直饮水景观亭,为游客免费提供纯净水、温开水、热水,以及无线网络、充电电源等,最大程度便民惠民利民。
近年来,正定把文物保护、县城建设与“旅游兴县”相结合,努力用“绣花功夫”做到极致。为了解决如厕难,正定在各景区周围兴建了厕所,并创新“共享厕所”理念,向社会免费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厕所;为了解决停车难,正定在主要景点旁边兴建了免费停车位,县城2.85万个停车位实现免费共享;为了方便游客在不同景点之间往返,正定在古城投放了60辆免费电动摆渡车……这些实用的暖心举措不仅方便了游客,也让本地人生活更为便利。
记者在正定走访发现,静谧苍古的历史文物、建筑等已经和繁华的城市生活融合在一起,谱写着这种古城独具特色的韵律。夜幕降临,历史文化街东侧,人们坐在马路边吃着美食聊着天,街道西侧,是开元寺南广场考古遗址。柔和的黄色灯光照进遗址内,清楚地展示着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7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为了把考古成果及时和老百姓分享,让文物“活起来”,开元寺南广场遗址白天和夜间都对外开放,让文物和考古工作融入生活,让人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历史的厚重。
记者观察
住在景区内,活在“画卷”里
千年前的文物,印上了丝绢;“红楼”人物,画进了古扇,种种文创产品上的文化元素取自正定文物古迹,它们备受游客的喜爱,跟随游人走向四面八方;正定古城上,傍晚亮灯的一刹那,瞬间点燃了小城居民“夜生活”的“自在”,烤串、夜景表演、古城灯色,居住在景区内,生活在“画卷”里,正定居民把宜居又宜商的古城生活真正活出了“自在”。
在正定,作为一件文物、一座寺、一座塔,无疑是幸福的;在正定,作为一个居民和一名游客也是幸福的。这座小小的古城,因为被用心地保护、用心地管理,古城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更加浓郁、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