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等13部门近日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以下简称《计划》)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开,推动多种类型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7月13日中国新闻网)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着眼于“生活”,主打一个“便”字。话题展开之前,大家试想一下,以自己家为圆心、步行15分钟路程(一千米左右)为半径,画一个圆,在这个大圆内,你可以找到哪些便民服务?连锁便利店(社区小超市)、理发店、小吃店、服装店、手机店、五金店等应该没有问题,但大型菜市场、修鞋配钥匙店、打印复印店等则未必能找到;社区棋牌室、健身室或许有,社区医院、养老机构、长者食堂、托儿所等则不一定有。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从社区居民需求出发,查漏补缺、提质增效,补齐民生服务短板,从而提升社区居民生活的便利度、幸福感。
《计划》提出,发展“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这6个“一”的重要性、稀缺性不同,社区居民的需求度、急切度亦不同。就现状而言,在一刻钟生活圈内,各类生活服务店、早餐店、菜店、修理店等短缺情况也许没有那么严重,而“一老一小”服务机构,比如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长者食堂、老年人护理站、社区托育机构等,就很难满足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标准要求。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社区居民来说,“一老一小”远比“一店一早”“一菜一修”更加紧迫和重要。假如3年之后,养老、托幼都可以足不出社区,这种便民就是实实在在的顺民意、得民心之举。
实事办到“家门口”,让便利“入圈”、幸福“出圈”,值得期待。落在实处,必须解决谁来建、如何建问题。
谁来建,有两层意思。其一,政府与市场如何分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有些领域是市场的责任,如购物、餐饮等生活服务;有些是政府的责任,如社区文化、宣传、教育等公共服务;有些则属于两者交叉范畴,比如养老、医疗、托育等民生服务,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可以,反过来亦无不可。面对复杂局面,应有所侧重,市场能办的,就交给市场来办,出现市场失灵的,政府多担点。
其二,不同部门之间如何协调?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里,既有柴米油盐,又有吃喝玩乐,更有衣食住行,甚至生老病死,社区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圈内。在这个圈内,服务多彩、行业多元、主体多样,涉及的管理部门众多,这从13个部门联合印发《计划》、参与共建就不难看出来。诸多部门联合行动,利在人多力量大,难在协调成本高,容易出现“九龙治水”现象。确保责任分到“人头”上、政策落在“地头”上,考验着“召集人”的智慧。
如何建,必须问政于民。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以便民、惠民为依归,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那么在建设全过程都要把“人”这篇文章做实做好。社区养老机构要建在哪里、社区托儿所的规模要多大、还需要哪些服务机构等,规划之初就要征询社区居民意见,力争布局合理,避免浪费;社区医院看病方便不方便、农贸市场购物体验好不好、长者饭堂服务质量如何等,服务过程要经常听取居民意见,以期有则改之。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千头万绪、纷繁复杂,非下真功苦功、细功巧功不可,非得日积寸功、久久为功不可。
(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