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主动出击,让谣言无所遁形

  近日,以“聚辟谣之力 扬文明之光”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发布会在北京举办。《“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系列宣传作品》《征信疑云》《谣言狙击手(广播)》《熊猫捉谣记》《地震谣言的那些事儿》等60部作品入选“第五届中国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

  “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如今,在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下,谣言可谓“如鱼得水”,不仅让辟谣难度几何式增加,而且又因为互联网特性,即便谣言已被权威辟谣,但谣言满天飞时所产生的“信息噪音”,可能已经对事件的原貌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其中,还有与网络谣言如影随形的网络暴力。谣言之害,毒如砒霜。

  为何明明是受害者的砒霜,却成了某些人的“蜜糖”?这一方面,与造谣者深谙人性有关。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曾经提出一个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当一件重要的、受大众关注的事件,暂时得不到真实信息解答时,若有善于捕风捉影之人故意混淆视听,根据大众的刻板印象将事情模糊化、复杂化,谣言就此诞生。对于某些谣言易感人群来说,当谣言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且自身又缺乏足够的信息来辨别真伪时,认识偏差已经形成,此时,谣言就成了他们满足猎奇心理的工具。另一方面,网络谣言为造谣者带来不菲的流量经济。一些伪装成生活资讯、娱乐八卦、科普科学等网络谣言,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病毒式传播、造谣引流,常见于一些非法牟利的“网络水军”“网络公关”等。事情闹得越大,关注度越高,他们获益就可能越多。对此,必须依法严厉打击。

  到底是造谣速度太快了,还是辟谣姗姗来迟?这其实是道伪命题。毕竟,谣言只需要杜撰和煽动情绪,而辟谣不仅需要解释清楚来龙去脉,还要收拾造谣者掀起的烂摊子。这也道出辟谣工作的无奈。那么,对谣言真的只能被动挨打,不能主动出击?其实不然,关键在于织好法规的“防护网”、做好谣言的“防火墙”。一边是提高造谣成本,让造谣传谣者付出应有的代价,一边是加强预防工作,完善相关内容审核机制。如此,让网络谣言无所遁形,显形必究。                   (陈文杰)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5版:世界计量日专题
   第A6版:评论
   第A7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穗月留声
   第A11版:都市新闻
   第A12版:体育·经济
   第A13版:广东
   第A14版:文娱
   第A15版:健康周刊
   第A16版:教育周刊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
社会资本为老旧小区改造“活血”
有房才有家?
小店无证卖“拍黄瓜”考验治理
乐见消费新场景多元多样
莫让“假公益”凉了真同情
主动出击,让谣言无所遁形
“全职儿女”就是“啃老”?
立规建制守护“高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