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莫让“假公益”凉了真同情

  天天往山上跑,找那种最穷的人,拍他们的土房子,拍小孩挖土豆、种地……韩文在大凉山的经历,是一个集合了假公益、假助农以及如何包装打造网红卖货牟利的典型样本。(5月17日《中国新闻周刊》)

  近年来,直播带货的兴起不仅提供了电商发展的新模式,也为助农扶农提供了新思路。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少扶农工作者看准时机,通过打造乡村IP、直播带货的方式为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譬如,贵州侗族的“侗家七仙女”团队,通过日常视频拍摄,向公众传播侗寨风情,在实现粉丝积累后,利用直播带货的形式,成功为村里的农产品打通电商销路。然而,此类助农直播的成功案例,也让不少人动起了假助农、真带货的歪心思。

  自带话题的大凉山,为互联网传播提供了天然的流量池,就成了不少团队打造网红IP的取景地。“偶遇”淳朴的男孩或女孩,到其家中“蹭饭”,往往是大凉山网红视频内容的开始。民族服饰、昏暗的土房子、相对简陋的饭食条件,淳朴的人物形象,接地气的生活故事,观众怜悯之余,难免降低防范,当粉丝体量实现一定累积,直播带货也就顺理成章。平心而论,若是此类直播真能带动当地农产品销量,倒也无可厚非,但令人愤慨之处就在于,这些视频账号中,主人公是村里请来的演员、拍摄地是特意挑选的土房子、生活中的故事全是团队写好的剧本,卖的东西产地五花八门……观众付出了真情实感,运营团队赚的是盆满钵满。

  事实上,诸如此类的“假公益”流水线不只存在于大凉山。如今的视频平台,“果农滞销,老汉泪洒黄土地”“贫困生深夜直播存学费”……高举助农旗帜、打造悲惨人设的带货账号不胜枚举,观者恻隐之余,就让运营公司实现了流量收割与带货变现。因此,面对这些井喷式出现的卖惨故事,迫切需要视频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甄别与处罚。莫让这些假公益造成“狼来了”的疲乏,冲淡公众对助农带货的真同情。              (刘硕)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5版:世界计量日专题
   第A6版:评论
   第A7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穗月留声
   第A11版:都市新闻
   第A12版:体育·经济
   第A13版:广东
   第A14版:文娱
   第A15版:健康周刊
   第A16版:教育周刊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
社会资本为老旧小区改造“活血”
有房才有家?
小店无证卖“拍黄瓜”考验治理
乐见消费新场景多元多样
莫让“假公益”凉了真同情
主动出击,让谣言无所遁形
“全职儿女”就是“啃老”?
立规建制守护“高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