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讨论“婆孙插队”需把握尺度

  热评

  今年“五一”期间,浙江金华横店影视城某景区门口,婆孙两人插队被制止后情绪失控,暴怒怼人。该场景被人拍摄上传至网络后,引发网友广泛关注。(5月9日《法治日报》)

  连日来,“婆孙插队”事件赚足了眼球。事件起因明晰,主角由之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经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怒火。从初始阶段曝光不文明行为,到后期发展为人肉搜索、跟拍近况、恶搞兜售婆孙二人“周边”产品,诸多网友一拥而上,对其一顿深揭猛批。平心而论,网友批评火力如此猛烈,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舆论监督的方式谴责一些破坏社会规则的行为,以此维护社会秩序、助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然而,舆论介入之后带来的一系列衍生问题不可不察。就此事看,一些不断加码的“批评”和扩张的“监督”正在逐渐偏离其善意的动机和初衷,演变为一种变相的网络暴力,逐渐滑向违法边缘。在这起事件中,一些本不该公开的个人信息,被公开化、透明化地操作;两位当事人的形象则被制作丑化为表情包甚至二次创作为车贴在网络平台公开售卖。前者涉嫌侵犯其隐私权,后者可能在肖像权、名誉权方面对当事人构成法益侵害,均超出了合理的舆论监督范畴。

  不文明现象当然应该批判,但批判不意味着以牺牲他人的合法权益为代价。同时,道德批判和舆论监督应当限定在法治的边界之内。既要保证目的纯正,也要考虑行为手段的正当性。任何时候,舆论监督都应把握尺度和火候,掌控好分寸感。纵览引发公共讨论的数次事件,事件的解决往往仰仗舆论监督。而每一次有价值的公共讨论,也都是建立在克制、理性的监督基础之上。口沫飞溅,图一时痛快之语,对他人大作价值判断甚至恶意发泄、施以言语暴力,此种做法无益于监督权的有效行使,也不利于事件的解决。

  舆论监督是一柄利器。积极的舆论监督有助于表达公共意见、形成合意,与之相反则可能因其非理性而刺伤个人利益乃至公共利益。对此,我们需要呼吁的是将讨论重新拉回到法治轨道上来,助力网络公共空间重构一种理性、文明讨论的规则意识。          (付迎红)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3版:聚焦广东高质量发展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粤韵周刊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都市新闻
   第A12版:经济
   第A13版:视觉
   第A14版:广东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文娱·体育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解禁路边摊,考验城市治理“绣花功”
快充全覆盖,绿牌车才能放心开
社区食堂
“挖呀挖”,种法治种子,开法治的花
清除非法荐股,先要“截流”
汽车消费投诉难,难在哪?
强制扫码是霸王条款
讨论“婆孙插队”需把握尺度
朋友圈拒发工作信息胜诉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