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经营者将关注公众号或使用手机APP、小程序作为消费者行使权利或享受服务的前提,是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5月9日北京日报客户端)
强制扫码行为逐渐成为市场常态。餐厅需要顾客扫码关注公众号才能顺利点单,停车场需要车主扫码注册会员才能完成缴费,银行需要客户扫码下载APP才能进行业务办理……诸如此类的“要求扫码”行为广泛应用于各类场景。总的来看,强制扫码操作大致可以总结为一套流程,即商家需要消费者扫码关注,随后或推送自家广告信息,或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
存在并非合理,强制扫码行为实际颇有隐患。一方面,扫码下单、扫码支付、扫码关注……这类行为看起来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实际上却带有强制意味。以餐厅为例,一张餐桌上张贴好几个不同的二维码并不稀奇。有的餐厅要求顾客先扫公众号加关注,然后再扫小程序码点单;有的餐厅要求顾客扫码添加店员微信、加入商家微信群领取优惠等。无论消费者同意与否,享受服务的前提都是先扫码,而后接受商家的广告推送,这种事实上的强制消解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有时甚至还会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另一方面,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既有侵犯隐私的可能,也有信息泄露的风险。不论是餐厅点单、购物优惠,还是排队等位、业务办理,想必有很多人在扫码的时候都或多或少遇到过填写个人信息和授权“微信快捷登录”的页面。这种“不可拒绝”的环节和操作需要消费者提供生日、联系方式以及地理位置等在内的个人信息,但却与消费行为并不必然相关,有过度收集信息的嫌疑。而且,一旦保护不到位,无疑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市场不良行为需要规范。消费讲究的是你情我愿,如果个中掺杂太多强制性因素,交易就不甚公平、不甚合理。扫码支付的初衷是为了便利生活,但在很多消费场景里,强制扫码的行为逻辑是消费者需要让渡一部分自由来享受服务,这显然有违公平、规范交易的本质。对此,商家本身是一道重要关卡,商业营销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不能增加消费者负担,更不能侵犯消费者权益,况且商业经营追求的是长效久远,还是应该“风物长宜放眼量”。 (庹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