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别把教师困在非教学任务里

  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拟提交《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教师负担的提案》,建议对要求教师关注的公众号、网络平台,以及需要教师参与完成的点赞、转发等工作进行全面清查,整合网络管理资源,减少教师参与频次、避免重复参与,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监督。(2月25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千百年来,这一角色观念一直被教育界奉为圭臬。如今,伴随着数字社会高歌猛进,现代学校管理体制亦萌生了许多数字社会之特征。例如教师的教学形式“多媒体化”,教师的评价方式“数据化”,教师的角色定位“模糊化”……仔细斟酌,这些数字化过程实则有利有弊,并不全然值得提倡。

  就拿最近“教师被要求点赞、转发”的热议来说。部分学校让教师关注各类公众号和平台,参与各种学习、点赞、转发、打卡等等,有的学校还将这些要素纳入教师评价考核的指标。看起来,这像是学校数字化管理的一部分,表面上似乎也有利于督促教师加强学习,但实际情况是不少教师对此苦不堪言又无可奈何!

  事实上,不论是各类“转评赞”操作,还是五花八门的检查评比、台账报送,大多数都是非教学类工作。把教师视之为“数字劳工”,强制他们参与“转评赞”,将其困在非教学类工作的泥淖里,这其实是数字时代的一种形式主义,无端增加教师负担,消解教师职业幸福感,无益于教书育人。而学校过分计较“转评赞”等工作,并试图用“事关考核”来规训教师,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管理上的“懒政”,将管理事项和压力转嫁给一线教师,混杂学校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工作和权责,有悖于学校管理运行规范。

  扭转这一本末倒置现象的切入点在教师,执行方在学校,监督者是相关教育部门。将教师从非教学类工作的枷锁中解脱出来,让其回归教学本职工作,这是学校首先应明确的内容。比如,细化教师减负清单的内容,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范围,明确学校拒绝非教学事务干扰的权利和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教师负担管理机制。在监管上需要提升层级,由相关教育督导部门牵头,设立专线,定期督察。       (庹亚男)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迎接全国两会
   第A3版: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专题
   第A7版:对话广州女企业家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13版:深度
   第A14版:体育
   第A15版:博览周刊·诗意
   第A16版:博览周刊·阅读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DA13版:顺德金版
筑梦大城名园,共促万物和谐
让非遗在校园四季花开
“家暴”岂能摆拍
久违的“烦恼”如何方能“绕梁不绝”
给课本“纠错”是生动教育课
不破小酒局,难言大格局
教师“直播带人”,又潮又拼
别把教师困在非教学任务里
求职旺季更要警惕“招聘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