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月,浙江临海的小学生陈一逸发现课文《鹿角和鹿脚》的配图和内容不符合,于是写信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希望换一张课文贴图。就在上周,母子俩发现新教材真改了!(2月26日澎湃新闻)
小学生“挑错”,课本及时“改错”,网友纷纷点赞。无论插图最终修改和那封信有无直接关联,这个小学生给语文课本“挑错”的行为都值得肯定。敢于质疑比依赖课本更重要。面对相对权威的教材,对孩子来说,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并仔细求证,本就难能可贵。莫要小瞧学生成功挑出的一个个错,其背后闪烁着求真精神的光芒,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成才,也有益于教育发展进步。
学生善于发现、求知求真,有关部门和机构认真以待、知错就改——课本“改错”展现出的良性互动,正是教育该有的样子。近两年,中小学生给课本挑错且被采纳的报道屡见报端。例如,成都小学生推翻数学课本上的“标准”答案,其建议获教材编写组采纳;沈阳有学生指出英语课本上的蜜蜂配图配成了食蚜蝇,出版社编辑为他点赞;上海有小学生发现美术课本上的“树叶”应该是数亿年前的古生物“海百合”,出版社第一时间将错误进行溯源并上报修订……对待学生的“挑错”,回以善意的鼓励,给予尊重与呵护,这无疑是积极正向的教育现象。而教材的及时修改,既可以让教材更加严谨准确,也能更好地在学生心里种下求真求实的种子。
尽信书不如无书。中小学课本虽经“千锤百炼”,但并不意味着它就完美无缺、无可挑剔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次课本“纠错”都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于教材编写和出版方而言,学生“挑错”是一种鞭策,有关方面须守好教材防线,不断完善教材编写、审核、出版相关机制和流程,着力提升教材质量水平。对家长和老师来说,学生“挑错”需要更多呵护,应合理引导、提供支持,鼓励孩子以发现的眼光、批判性思维进行科学求证、增长学识见识。从学生角度看,给课本“挑错”就是带着问题意识探索真知的学习过程,唯有保持求真的态度,才能真正窥见通往新知的门径。
给课本“挑错”,值得鼓励。我们乐见更多学生一起“找茬”,期待课本有错必改、改错从快,让教材在不断完善中变得更加严谨准确、科学实用。 (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