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18日在京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专项行动为期2个月,将聚焦未成年人使用频率高的短视频、直播、社交、学习类App、网络游戏、电商、儿童智能设备等平台,集中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未成年人问题乱象。(7月18日新华社)
如今,“触网”日益走向低龄化。作为“网生代”,未成年人已习惯在网络上娱乐、社交、学习和消费。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已达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与此同时,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游戏成瘾、网络欺凌、个人隐私泄露、诱导未成年人打赏……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不但影响学习能力的发展,而且还可能诱发心理问题,甚至引发失范行为。面对新的形势,网络社会治理亟待加强和完善。
自2020年以来,中央网信办已连续两年组织开展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针对网上涉未成年人重点环节、突出问题持续开展治理工作。今年行动更从“严”“深”“细”“实”四个方面,着力加强涉未成年人网络乱象治理。随着网络社会治理走向常态化长效化,凝聚合力、汇聚众智为未成年人守护好清朗网络空间,既是社会共识,亦需多元求解。
首先,强化多方协同。保障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离不开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所以,为未成年人守护好清朗网络空间,关键在于各方合力、多措并举。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多部门网信执法协调工作机制,形成了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常态。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新问题新情况,仍需持续推动多方协同,加强立法保护,完善技术手段,强化平台治理和企业责任,规范行业管理,探索公益诉讼保护,形成全链条、全方位的网络保护屏障。
其次,赋权赋能并重。身处数字社会,网络素养教育已是“必修课”。网络素养教育开展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未成年人能否主动地参与网络保护。所以,一方面要充分赋予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中自我发展的权利,促使他们不断认识世界、提升自我;另一方面要通过系统的能力建设,帮助未成年人成长为阳光智慧的网络人。其中,家庭尤须承担起网络素养教育的第一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赋能应当重点关注家庭需求,推动家校之间展开充分的合作。当家长与孩子建立起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家长能够对孩子的网络需求给予尊重、善加引导,未成年人群体的网络素养才会逐步得以提升。
再次,不断完善机制。营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在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方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譬如,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抵制网络欺凌,促使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主动担当作为;加大对未成年人信息保护的力度,强化平台企业的合规责任;完善监护人同意制度,促使家长提升网络素养教育的主体责任意识;构建新型监管机制,扩大公众参与面,为深化社会共治创新模式;强化问责机制,促使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链条更加完整。
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应怀着对未来一代的责任心,完善制度体系、创新治理模式、加强协同配合,共同织密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位一体”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安全网,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加健康友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