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以期进一步加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加强对有关从业人员的警示普法宣传,提高人民群众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意识。其中公布了一起通过设立公司收集学生和家长信息并出售的案件。(7月14日《工人日报》)
相信很多父母都曾经历过“家有一小,培训机构天天扰”的烦恼。每当寒暑假来临之际,各大兴趣班的电话营销就纷至沓来;孩子刚刚结束阶段性升学考试,超前辅导的课程推销就悄然而至;甚至学生在参加完高考后,家长仍然逃脱不了复读机构、报考机构和托福等技能培训类机构的骚扰。
面对个人及孩子的信息被大量泄露的情况,很多家长是“又爱又恨”。一方面,在“双减”政策落地之前,受机构焦虑营销的误导,部分学生及家长认为孩子确实存在相关的辅导需求。另一方面,海量的推销电话,也让一些家长不胜其烦,给个人的工作及生活造成影响。除此之外,相关机构动态追踪孩子的成长轨迹、“贴身式”推销的操作,也确实引起了不少家长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
如今,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的这起典型案例,可谓是解开了相关培训机构精准推销之谜——在部分地区,偷取、售卖学生及家长信息,或已经形成产业。在此背景下,若想斩断相关产业链,构建学生信息防盗网,还需多方合力、共同推动。首先,有关部门应加大排查力度,对于盗取、售卖他人信息的相关企业及个人,从严、从重查处。这样既能让相关涉事人受到应有惩罚,又能给其他潜在的不法分子带来震慑和警示。其次,学校及老师在对学生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储存时,要增强风险意识,当对家长群成员展开审核、对群内的风险链接、广告等及时屏蔽,为学生及家长的信息安全护航。
与此同时,社会层面还当进一步增强全民个人信息安全意识的普法教育,建立畅通的投诉举报渠道。家长及学生不能因为频繁接到推销电话就对个人信息泄露现象“习惯成自然”,而是应当及时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信息安全。期待未来,随着全民信息安全意识的逐渐提升,学生信息安全防盗网能够更加坚固,让更多家长及学生的个人信息与培训机构解绑。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