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重拳整治,刹住“食金之风”

  评论员观察

  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严厉查处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类物质食品违法行为,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联合制定了《查处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违法行为规定》。其中明确,金银箔粉未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不属于食品添加剂,不是食品原料,不能用于食品生产经营。(7月14日人民网)

  “食金之风”由来已久。市场上一直都有各种“穿金戴银”的食品,比如十几年前就开始流行的黄金酒,近年来的金箔牛肉、金箔寿司、金箔蛋糕等。这些食品虽然售价不菲,却成为备受追捧的网红食品。平时售价仅5元的雪糕配上几片金箔后可以卖到58元,看上去金光闪闪、豪华气派的“金箔酒”,只添加最多价值2元的金箔,价格就能从200元飙升至3999元。

  为什么人们会喜欢“食金”?一是因为不少人并不清楚金银箔粉不是食品原料,不能用于食品,以为“食金”有益健康。有古籍曾记载“食金,镇精神、坚骨髓、通利五脏邪气,服之神仙”。金箔酒在广告中也宣称:“常饮金箔酒定会让您精力充沛、心旷神怡。”可事实上,黄金化学性质不活泼,并不能被胃肠道吸收,少量食用虽对人体无害但也无益,如果金箔纯度不高,含有其他重金属,反而对人体有害。二是因为不正常的消费心理作祟。有人是因为猎奇,想尝尝新鲜古怪的食材。有人则是炫富。金银向来是财富的象征,“食金”也被打上了非富则贵的标签。

  这两种心理都要不得,于己无利,更有碍社会风气。如今,四部门明确指出金银箔粉并非食品原料,不能用于食品生产经营,且坚决表示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这是对长期以来“食金”有益健康的错误观念的纠偏,也是一次对公众的科普。受时代所限,古籍中的一些认识缺乏科学常识,难免带有夸张和想象的成分,须辨清真假,不可盲信盲从。

  “食金”之风,本质上是一种奢靡之风和享乐之风。明明极其便宜的东西,打出添加金银箔粉的噱头,价格就能十几、二十倍地往上涨。商家的目的在于挣钱,不少消费者也并非不知,他们之所以愿意掏腰包交智商税,原因也很简单,在采访中不少消费者表示他们看中的就是此类商品的“高端、上档次”。这种宣扬奢靡享乐、拜金主义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实在不宜提倡。重拳出击,坚决查处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违法行为,方能正本清源,刹住这股不正之风。

  (谭敏)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担起广州责任 展现广州作为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国际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大湾区观察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文娱·体育
   第A15版:健康周刊·百科
   第A16版:健康周刊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打造低碳城乡,助力绿色发展
每个奋斗身姿都应得到尊重
菜刀能否拍蒜,谁来给个公论?
破解小区充电“安桩难”需多方协力
莫被歧视遮住眼
重拳整治,刹住“食金之风”
“求职性格测试”当慎用
学生信息防盗网当全民共建
“土得掉渣”背后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