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切、磋、琢、磨见真章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学院毕业展览亮点
《千和》 作者:方贵良 材质:木胎、大漆、螺钿
《蚀间》 作者:许芝琳 材质:树脂、铜镀银
《星燃》 作者:陈瑶、陈永基 材质:大漆
《枯韵》 作者:任韵洁 材质:银、珐琅

  迎面走来的是广州美术学院工艺学院的院长齐喆,黑色的装束上佩戴着一枚纯手工镶嵌打磨的胸针,便是本届工艺学院毕业生的其中一件作品的延伸周边之一。兼备欣赏价值、收藏价值以及实用价值的作品,必然是出自工艺学院,齐喆如是说。随后,他向本报记者导览了这届工艺学院45位毕业生作品。三个展厅,涵盖了漆艺、工艺两大类。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晓明

  在实用与美感里找平衡的工艺之美

  据齐院长介绍,工艺学院成立仅仅几年时间,但专业定位设置上力求精准。工艺美术跟其他院系的艺术门类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工艺美术之美体现在天平的两端——传统与创新、实用与美感的平衡。眼前形态各异的首饰设计,有些甚至不能一眼辨认出材料,原因在于学生运用了物体与工艺的有机结合,使得做出来首饰具有天然的手工感,一片叶材,一枚贝壳,甚至一枚种子都可以成为胎体,再经过细致加工成为独一无二的作品。其中一组尤为浪漫的作品《蚀间》是毕业生许芝琳的首饰设计——海水冲刷腐蚀的牡蛎壳和贝壳留下大自然的孔洞痕迹,经过作者的重组,这些看似坚硬而锐利的硬壳变成了如花瓣盛开的形态。而另一组掐丝珐琅工艺的首饰《枯韵》(任韵洁作品),则是灵感源于枯叶,通透的珐琅彩形成透光幻彩犹似彩色玻璃或是蜻蜓的差翅,优美的形态令人感悟到自然界既有丰饶之美、也有凄凛之美。齐院长特别提到,在这个年纪的学生,会去思考“枯”的视点也是非常难得,角度也与别的学生不一样。

  细琢与恢宏的工艺之美

  展厅正中央一组漆画作品《星燃》,这件达20平方米的12大屏漆艺壁画作品,是由两位作者陈瑶、陈永基共同完成的。他们顶着巨大的困难,把这组气势宏大的作品完成了。齐院长也不禁赞叹道:“在本科阶段有如此的气魄去完成这样体量的作品,是以往都鲜见的,更何况完成的立意之妙、质量之高,也是工艺学院里不多见的,是系里的专业标杆性作品了;特别是他们用接近一年的时间去准备毕业创作,两人从立意构思就开始思想上的碰撞,再到自己去锻造加工创新材料,再到技法的展现、尽可能把漆艺的所有技法集大成于此。这两位毕业生的拼劲和耐力,展现了本科生阶段该有的精神面貌。”

  而另一组十分精巧的作品——漆盒工艺作品《千和》,出自一位男生方贵良之手,他曾在工艺技能大赛斩获一等奖,其漆艺手工能与国外水平媲美,端详其作品甚能体现工艺学院近年的中心思想“琢器”,镶嵌打磨的漆器表面光滑如镜,内敛含蓄,上面的螺钿镶嵌却散发出如宝石般的光芒。

  传统与创新洗礼的工艺之美

  在观展的后段,我们停留在作品《等量》前,作者吴晓扬用了时间对比观念去思考工艺美术一个老话题:传统与创新。传统工艺美术出路何在,创新如何承接传统,归根究底,工业发展机械化生产的工艺品最大的差异就是“时间”的投入。当数码作品涌现,各种数字加密艺术作品开始流通的时候,我们也会去思考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定位,无论是漆器、陶器、木器、岩彩画还是金工等艺术品,都是可触摸的,用自然去雕琢,用时间去洗礼出来的。切、磋、琢、磨——四种工艺是人类加工制器的四大技巧技能,指引历届工艺学院的师生去深挖传统,开拓未来,在漫长工艺研学的道路上心里栽花,静待花开。

 
     标题导航
~~~——丁松坚油画作品展近日在广东大家美术馆展出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学院毕业展览亮点
~~~——薛康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赏析
~~~
~~~
~~~
~~~
~~~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大湾区 大未来 ——南沙,向世界
   第A3版: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A4版:要闻
   第A5版:都市新闻
   第A6版:深度
   第A7版:美术·闲情
   第A8版:体育
诗与远方
切、磋、琢、磨见真章
清新雅丽 咫尺匠心
常记“刹车”
少而精
隐秘的父爱
后半生的要紧事
一团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