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
日前,教育部公开曝光第九批7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涉及校园性骚扰、教师资格证造假、体罚学生等问题,7起典型案例涉事教师均已受到严肃处理。
典型案例之所以典型,在于其强烈的问题导向。公开曝光典型案例,为的是常态化地开展警示教育,严明底线红线,亮出严肃查处的坚决态度,以查摆问题抓落实促提升。这是以刚性的制度建设,长期平稳有效地推进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为师者,更要以德为先。毫无疑问,立德树人是检验教育工作成色的准则。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没有发自内心地尊重和热爱孩子,便难以担当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教育部等六部门曾发文指出,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
一方面,要从严守准入制度门槛入手,对师德违规问题坚决“零容忍”,使违规者付出代价。这是制度建设中“刚性”的一面。对师德失范行为从严依规处理,对师德失范行为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教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依法撤销其教师资格,列入教师资格限制库,清除出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要从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入手,让好老师“留得住”“教得好”。这是制度建设中所谓“柔性”的一面。也就是说,要完善师德激励、奖惩、考核制度,全面衡量师德师风、教书育人能力,扫除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制度障碍,防止教育功利化、短视化,有效扭转一些学校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积极促进教师群体发展。
总的来说,制度建设需要用好一柔一刚两种力量,使激励与约束同向发力、同时发挥效用。一方面,要破立结合、避虚就实,始终坚持扎扎实实地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另一方面,要内外结合、张弛有度,始终把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和强化外部规范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方能用好用活教书育人的规律,避免加重教师的考核负担,让更多好老师安心从教、静心育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引领教育实践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尤其需要统筹推进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改革,促使制度建设整体发力、上下衔接、左右配套、协同推进,不断增强制度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切实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