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信用”这个核心,广州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再出新招。据报道,广州市市场监管部门构建以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为核心的智慧型监管新机制,获评广州市“诚信兴商,信用智创”活动政府类十大创新案例,形成了广州特色经验做法。
平时找餐厅吃饭,多数人只关心餐厅卫不卫生、口味好不好,却很少有人考虑这家店的信用风险。商家诚信与食品安全,看似“不相干”,本质上却是“一码事”。消费市场的所有问题,说到底,大抵都源自信用的缺失。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无论发端于商家失察还是技术漏洞,最终都可归因为市场主体对契约与法律、规则与秩序没有敬畏之心。
当然,信用不会从天而降。广州在这轮市场监管创新中,用了“巧”劲——依托食品生产全过程动态监管平台,把信用风险分类与食品风险分级相融合。可以这么理解,监管部门把企业划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四类,对“高风险企业”加大监督检查频次,以此类推。这么做至少“一箭三雕”。首先,更高效,靶向发力、直击失信者痛点,能对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商家、领域精准监管;其次,更科学,监管平台的数据库里汇聚了全市151个行政部门共计145.21亿条数据,每年动态调整一次,“数”网恢恢疏而不漏,能让失信商家无处遁形;再次,更优服务,通过信用这一“助推剂”来优化营商环境,让守信企业“少跑路”,优质市场主体当然“跑不了”。正是通过这创新一“管”,完成了从传统模式向差异监管的华丽一“转”,让监管既无处不在,又无事不扰。
信用是健康市场的硬通货,不仅要让人放心,还应该洋溢温情。这种精神也体现在本次创新中,如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系统设置“包容审慎监管企业”标签,对“四新经济”企业采取触发式监管。在包容期内,只有当企业达到高、较高信用风险等级才被列入定向抽查名单,否则,原则上免除“双随机”抽查。监管的人性化再次印证了,管不是目的;营造宽严相济的市场环境,最终目的是让守信成为市场主体发展“必选项”。这背后当然离不开硬核技术的强力支撑,但比技术更硬核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大于天的民生情怀。
在全社会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强化信用监管还有另一层深意。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并不是说查得越多、消费者就越有安全感,有时大家反而会有“还有多少问题没被发现”的疑问。而以信用为杠杆,撬动精准、高效、协同、智慧的监管,有望更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成为前提而非“马后炮”。
信用消费时代,要放大“口碑”效应。在本轮创新监管的良好基础上,未来加快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机制,除了要发挥监管作用,还要充分激发消费者的监督力量。有关部门要用好消费者评价机制,充分尊重和保护消费者的监督权,营造诚实守信氛围,让食品安全如约而至不“失信”。
(刘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