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目标到2025年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治理白色污染,难点在于它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早起出门,用塑料袋倒垃圾;午餐喊外卖,由一次性餐盒打包;晚上回到家,门口放着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的快递;学习培训时,每个座位上放一瓶塑料瓶装水;与家人出游,景区垃圾桶里有不少一次性碗碟、筷勺……有一种说法,塑料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发明。此言固然绝对化,但有其道理。也许正因为其实际需求庞杂,加之难以降解,导致治理起来异常麻烦,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诚然,随着顶层设计的完善,国民的环保意识正逐步提高。今年1月起,我国正式实施“禁塑令”,此次《方案》又给出了具体的工作清单。从“限塑”到“禁塑”再到具体方案,各地各行业的环保实践行动越来越多。以广州为例,一些餐厅奶茶店把塑料吸管换成了纸吸管,有些快递用可回收的纸盒包装而不是塑料袋等。这些生活中的一点一点改变非常可贵。不过,要想真正让商家、消费者等有动力、有信心,进而把环保意识扎根于心中,还需要找到最大公约数。还拿吸管来说,由于纸吸管“口感”不如塑料吸管,一些消费者不太喜欢使用。为此,有大型连锁餐厅专门设计了免吸管杯盖。但对于小餐馆奶茶店来说,设计免吸管杯盖的成本太高,所以本着既不违反规定也不得罪消费者的想法,同时提供塑料吸管和纸吸管。结果很明显,此举虽然能减少白色垃圾,却远远达不到有效遏制白色污染的效果。
对于治污,最好的“删除”方式是“替换”。要为白色污染找到一个绿色出口,形成一揽子方案。具体来说,一方面,抓源头治理。快递、外卖、商超零售以及住宿等是白色污染产生的“重灾区”,在这些重点领域要能提供精准有效的可替代方案,如推广快递原装直发、减少二次包装等;而且要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的表率作用,比如在培训、会议等场所,尽量提供饮水机,而不是塑料瓶装水。另一方面,抓重点领域。紧紧把住景区污染、塑料垃圾向自然环境倾泻等关口,建立健全相关常态化管理机制,多投放垃圾分类设施,打通景区与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置的绿色链条。第三,打造绿色循环。对于外卖餐盒、快递包装等塑料废弃物,要规范回收、用技术“复绿”,在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全流程做好回收处置。
塑料污染非“一日之寒”,治理工作也非一日之功。此次《方案》明确,白色污染要到2025年得到有效遏制,就表达出务实态度与坚定决心。正可谓“1年打不完几年的仗,但几年的仗也不能等到最后才打”,时间表已经确定,治污决心不容低估。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社会联动,对于白色污染找到绿色出口、不留“绿色通道”。 (刘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