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双减”文件),教育部会同民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2021年底前完成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行政审批及法人登记工作,培训机构在完成非营利性机构登记前,应暂停招生及收费行为。
在“双减”文件中已明确提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必须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不得上市融资、进行资本化运作。此次三部门的通知进一步对培训机构完成非营利性登记提出了推进时间与进度的要求,并建立了严格的问责机制。从7月24日“双减”文件出台后,配套措施一个接一个,各部门推进政策落地的通知接连出台,这不仅反映出中央对于狠抓教育减负的决心和力度,对于一些仍在观望、未进入实际转型调整阶段的校外培训机构来说,无异于一记警钟。
“双减”文件出台当日,当时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发声:“双减”政策落地标志着一个时期的结束。这个时期,是校外培训机构飞速发展、数量激增的时期,全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巨大,基本与学校数量持平。而近年来借互联网的东风,在线教育发展提速,多家在线教育公司在一年内完成十多亿美元的融资。
资本的介入,让在线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校外培训机构也不断扩展自己的商业版图。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中国K12在线教育行业报告》显示, 2020年K12群体规模预计为1.62亿人,K12在线用户将超3700万人。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了4858亿元。一方面,更多的人能够在网上更便捷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各培训机构在跑马圈地的商业模式下,滋生出若干乱象。比如,多家耳熟能详的在线教育机构在不同的视频广告里,号称40年教龄的资深教师竟然是同一个人;资本的介入加剧了教育焦虑,培训机构的广告中充斥着“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这样的言论。课程付费容易退费难的纠纷也时有发生。
校外培训作为校内教育的补充,本来兼具社会公共性和市场性,但资本的推波助澜让校外培训彻底成了一门生意。比重失衡,势必导致教育的畸形发育。这些年,教育成本不断增加,教育负担不断加重,“剧场效应”显现,家长、孩子不堪其苦,正是畸形之花结出的恶果。“双减”政策强力出击,让校外培训告别资本,回到教书育人的路上来,是正本清源的关键。
“双减”文件明确规定,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同时,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外资也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这些措施可谓切中肯綮。
良法还需善治。相关部门除了按时间表和进度多管齐下加强监督、推进落实之外,对于学科类培训机构完成非营利性机构登记,还需提供更多的配套服务。培训机构“关转停”后的人员安置,退费监督,甚至于资本退出后,教培机构路向何方等都应该有系统考量。旧的行业秩序已打破,需要尽快重新建立新的平衡,远离资本的校外培训才能尽快找准方向,让教育向着更公平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广州日报评论员 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