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若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探索设立女科学家项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中,鼓励提名更多优秀女科学家作为候选人,在同等条件下支持女性优先入选;鼓励科研单位设立女性科研回归基金,资助女性科研人员生育后重返科研岗位……日前,科技部、全国妇联等13个部门和单位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明确要为女性科技人才成长进步、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创造更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女性科技人才。
女性科技人才队伍是国家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促进女性平等享受教育和参与科技活动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女性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大批女性科技人才活跃在各个领域,为我国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她领导团队发现了抗疟新药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争分夺秒研制出疫苗;“北斗女神”徐颖是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建院以来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负责研究复杂环境下、辅助北斗系统实现连续高精度定位的多源融合导航增强技术;2016年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的清华学霸万蕊雪,26岁时就已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6篇文章……她们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证明,女性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科技进步需要女性科技者的杰出智慧。
来自科技部的数据显示,虽然目前全国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约45.8%,但随着专业技术职务的提高,女性占比逐级减少,女性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参与科技管理决策的女性科技人才数量偏少。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占比分别为6%和5.3%。有关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专家学者中,女性占比仅10%左右。
事实上,无论在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女生占比都很高。数据表明,2010年全国女硕士数量首次超过男生,到2012年,全国143万余硕士研究生中,女生已比男生多4万人。可这些求学阶段的女学霸最终成为顶尖学者的并不多。为什么?这当然不是因为女生不适合做科研。事实上,大多数女性具有的细致、敏锐、有韧性和想象力丰富,正是女性从事科研工作的优势所在。而之所以会出现科研领域女性“高位缺席”现象,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囿于传统观念,女性科技人才承担着更多家庭责任,怀孕和哺乳期还面临职业发展暂时中断和产后回归岗位等难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以至于成为制约女性科技人才进一步成长和上升的因素。
促进女性科技高层次人才发展,需要根据女性科技人才特点和成长规律,坚持性别平等、机会平等,关注女性科技人才成长的不同环节和阶段,有针对性地解决女性科技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因此,《措施》围绕女性科技人才在职业发展中面临的堵点痛点难点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6个方面共计16条政策措施,包括放宽相关人才项目中女性科研人员申请年龄、建立有利于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评价机制、支持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科研工作等。这些举措必将为女性科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为女性科技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相信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落实,将营造出更适合女性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充分激发女性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她力量”必将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增添更加强劲的动力。
(广州日报评论员 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