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学校组织学生集体砸手机”的视频引起广泛关注。对此,学校回应称,就砸了2个学生的手机,是配合家长要求,学生也赞成。
学校管手机,没毛病。学生沉溺手机的确会影响学习和视力健康。为起到警示作用而拿学生手机开刀,这也并非首例,此前有把手机扔水桶的,也有集中销毁的。从学校回应也能看出,可能家长实在管不了,索性委托学校“震慑”一下。此外,教育部日前发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就明确提出“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
禁止归禁止,组织学生砸手机就不妥了。初高中时期正逢学生的青春期,玩手机有时是学生面临升学压力的一个出口。这一锤子下去,手机没了,瘾还在,不等于解决了问题。笔者咨询一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她说现在中小学群体中有一种现象叫“手机羞耻”,即由于学校和家长的强硬干预,学生认为玩手机是一件羞耻的事,甚至认为都是手机惹的祸。这一锤子,既因噎废食,又得不偿失。
管理学生手机不是一锤子的事。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智能手机作为当下最便捷又最丰富的资讯工具,孩子们不可能避之如虎。说到底,玩手机是学生自己的事。一砸了之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回避问题,是教育之“懒”。学校、家长更应该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起权利意识,让他们自己掌握手机、时间的支配权,同时引导学生培养起责任意识、作好时间管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让学生了解沉溺手机之害、提供更为知心丰富的活动替代玩手机之乐。目前已有学校看到了手机背后的真实诉求,在校园内探索出诸如“手机管理箱”“学生自制手机管理守则”等做法,不仅没有剑拔弩张的紧张感,还创意满满,也从主观上让学生对手机从“不敢玩”变成“不想玩”。
教育工作宜疏不宜堵。砸手机一事也给教育工作者提了个醒,这一代青少年是多元价值观频繁碰撞的一代,想做好青少年的思想工作,要跟上时代,还要有蹲下身的平视视角。对于“这届孩子”来说,教育入心不是“一锤子”的事,方法比权威更重要。
(刘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