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美术馆拍照走红更要“走心”

  日前,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采访中谈到美术馆成拍照打卡热门地的现象,这一话题很快登上了网络热搜。如今在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美术馆里,都行走着“拍照大军”,他们有的专注于拍摄展品,少数则充当照片里的模特,将展厅作为自己的“摄影棚”,引起了一些观众的反感。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认识越来越深,广大群众对美的渴望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美术馆、博物馆看展、拍照,这是一个很好的审美开始,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渴望和追求,这无可厚非。

  从拍照本身来看,比起室外阴晴不定的天气、乱入的人群、杂乱的街景……美术馆、博物馆成了“天然的”摄影棚,既能遮风挡雨、有空调,最主要还有展馆内的布景、打光……拍照“出片率”比较高。从观展角度看,人们在拍照中也蕴含着视觉思考、生产与传播的过程,展现出每个人的创造力。

  应该说,只要观众遵守秩序和礼仪,我们对在美术馆拍照无需过多担忧。因为,“美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像席勒谈到“美育”时说的那样:“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这一转变过程,只有通过审美自由这个中间状态才能实现”,拍照正是培养大众对博物馆、美术馆感情的起点。

  而对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来说,如何更好地发挥艺术的育人作用,将其作为人们休闲、学习、交流的场所,满足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值得我们更多思考。比如,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和导赏,引导大众爱看展览、看懂展览,让大家能真正了解作品的价值在什么地方、美在什么地方。如此,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当然,无论使用多么高清的镜头和好看的滤镜,照片无法代替眼睛现场感受到的作品之美。希望观众不仅仅是拍照,而是停留、观看和聆听,真正用心地阅览作品;在社交平台发布观看感受的时候,也不妨配以对其内涵理解的文字,这样的“晒图”会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观众自身也能够从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学习丰富的艺术知识,用艺术点亮生活。          (刘琛)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经济
   第A9版:湾区
   第A10版:今日人物·关注
   第A11版:美术大观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区街
   第A14版:收藏·每日闲情
   第A15版:健康有约
   第A16版:教育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宜收不宜放
美丽广州
限薪、限播为明星“正衣冠”
快递代收点,应该更便民
用福利“画大饼”,莫因小失大
破除唯论文,让医生不“乱投医”
“奖励举报家暴”不妨推而广之
美术馆拍照走红更要“走心”
密织法网拦住高空抛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