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宜收不宜放

  银保监会等部门近日联合发布通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通知指出,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进行诱导性营销,发放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贷款,引诱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引起恶劣的社会影响。

  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这件事,不但让广大家长焦虑不安,监管部门也是操碎了心。从2009年6月到今天,监管部门已经发了三支“令箭”——2009年6月,原银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2016年4月,教育部与原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三次通知,说的几乎是同一件事情,按照“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的规律,说明此事非常重要。三次通知时隔十多年,说明这个问题很棘手。

  “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的消息出来之后,催生一个话题:“花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迅速冲上热搜榜,阅读量数亿。大多数人赞同,也有人表达不同看法。给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踩踩刹车、泼泼冷水是多此一举吗?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群体有多大。据支付宝2020年发的《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中国近1.7亿90后中,有 6500万人开通了花呗,也就是说每10个90后,就有近4个在用花呗消费。毫无疑问,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消费贷款的中坚力量,占比应在平均水平之上。

  一个行业被点名、被“罚站”,并非无缘无故。我们再来看看大量小额贷款公司纷纷涌向大学校园、争相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的隐性危害有多大。一方面,互联网借贷大门洞开,将大学生消费欲望这只“猛虎”放出笼子,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成风,而现实并不允许他们“撒野”,因为多数人还是要靠父母供养。“出来花,迟早要还呗”“花呗不是病,还起来真要命”……网上种种调侃,都是他们在为自己的任性埋单时,对囧境最真实的写照。

  另一方面,一些小额贷款公司不是雪中送炭的慈善家,而是乘人之危的阴谋家。一不小心,掉进万恶的高利贷陷阱,依大学生的经济实力,根本无法自拔,后果不堪设想,甚至有人因此选择轻生。大学阶段本是人生最美好的学习时光,因为超前消费、过度消费陷入借贷泥沼而惶惶不可终日,多么不应该。对此,监管部门能够坐视不理吗?

  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治理,宜疏堵结合。堵,要堵得牢、堵得死。为什么同一件事情要三发通知?就是因为小额贷款公司“本领大”,会“七十二变”,总能依据相关监管要求变出新花样来。比如,面对现金贷“714高炮”存在期限极短、利息超高等问题,一些贷款公司要求借贷者在短期内还清本息(和原来一样,如12天),其后一年时间内,每月只需还款几毛钱。借贷时间一拉长,综合算起来,其利息就在法定的36%以内,看他们变通水平有多高。“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监管部门要有见招拆招、蛇打七寸的功夫,不给无良小额贷款公司变身的机会。

  疏,要疏得巧、疏得通。针对现实情况,银保监会在通知中也提到了,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开发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遵循小额、短期、风险可控的原则,严格限制同一借款人贷款余额和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总业务规模。在审慎原则下推进相关业务,既能满足大学生的部分需求,又做到风险可控,不失为上策。

  (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经济
   第A9版:湾区
   第A10版:今日人物·关注
   第A11版:美术大观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区街
   第A14版:收藏·每日闲情
   第A15版:健康有约
   第A16版:教育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宜收不宜放
美丽广州
限薪、限播为明星“正衣冠”
快递代收点,应该更便民
用福利“画大饼”,莫因小失大
破除唯论文,让医生不“乱投医”
“奖励举报家暴”不妨推而广之
美术馆拍照走红更要“走心”
密织法网拦住高空抛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