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日前通报“某牛杂店经营者未尽告知义务乱涨价”情况,责令退回消费者多付的价款50元,并处以罚款3500元。
这起个案,再次将“假期宰客”这一顽疾置于公众视野之下。每逢长假,类似新闻总是不绝于耳,从天价海鲜到“黑心”民宿,从出租车绕路到景区商家坐地起价,屡受诟病。人们不禁要问:假期宰客现象,为何屡禁不止?
国庆黄金长假是消费旺季,对于部分不良商家而言,假期意味着巨大的客流和潜在的“暴利”机会。他们抱着“捞一把就走”的短视心态,只做“一锤子买卖”;而长假期间,消费活动瞬时井喷,市场监管力量相对有限,难以做到全天候、全覆盖的精准监控。一些宰客行为隐蔽性强、取证难,也增加了监管难度。宰客行为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透支当地商业信誉,会对一个地区的旅游形象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商家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需合法合规。节假日期间,人工等成本增加,适当调整价格可以理解,但涨幅应合理,并明码标价。牛杂店经营者被消费者质疑时,居然当场在墙上改价,还称“国庆期间整条街都涨价”。如此明目张胆、坐地起价,被罚不冤。市场监管部门及时出手,对违规行为亮剑,既回应了消费者投诉,也再次释放出明确信号:节假日不是价格“脱缰”的理由,只有营造公平、健康的消费环境,才能让游客敢消费、愿消费。
长假是检验城市治理和商业文明的窗口。优化营商环境,不仅要体现在招商引资上,更应落实到维护每一个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上。要让假日经济红火下去,绝不能打短视算盘,而要算长远口碑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