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冠军!57
近年来潮汕英歌舞火爆出圈,融合“舞”与“武”的英歌舞,让众人喜闻乐见,也令广州一位17岁的中学生充满兴趣。记者最近采访了解到,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的杨子一同学,正构思设计一款融入英歌舞鼓点音乐节奏的电子游戏,为此他还专门赴普宁英歌非遗传承基地进行学习调研,立志未来大学升学选择游戏设计专业。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妍
初识英歌舞觉得“真帅”
杨子一谈起他最早对英歌舞的认识,来自网络短视频。他说:“那是在两年前暑期的一个夜晚,我玩手机时忽然被一段短视频吸引,只见街道上,数十名身穿中国传统戏剧服装的青壮年男子踏着鼓点大步纵跃,他们脸上绘着眼花缭乱的脸谱,手中双槌翻飞如闪电,配合着极具节奏感的音乐,一个显眼的红色标题‘英歌’映入我眼帘,真帅!”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通过不断搜索了解英歌舞的文化起源和发展历程,杨子一发现:“英歌舞歌颂的是扶正压邪、团结战斗和勇敢拼搏的英雄气概,是潮汕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作为岭南文化的符号代表,英歌舞在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原来如此,怪不得场面如此震撼又有趣。从此,杨子一就特别关注英歌舞,尤其是了解到目前由于经费不足、传承人老去等众多因素,英歌舞面临着诸多传承难题。对于新广州人的杨子一来说,他从小并没有成长在有英歌传统的潮汕地区,对英歌也只是自发的喜欢,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它,还要在紧张的学习之外,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到市井与宗祠间采风
今年2月,杨子一在从事社会实践时来到普宁。他走在普宁街头,感受到浓郁的潮汕传统文化气息。这次出行,他采访了普宁《英歌情》的首演。《英歌情》是全国首个以普宁英歌为主题的大型实景演出剧目,将蕴含在“中华战舞”英歌中的民族精神展现给观众。
当时的演出让人意犹未尽,后来,他还查询了很多英歌舞的资料,不仅加深了对英歌舞的了解,也增加了对英歌舞的喜爱程度。
今年3月,杨子一又来到了普宁。这次,既是家庭出游,又是他的英歌舞采风之旅。在一家新开业的商店门口,一家人偶遇了英歌演出。这支来自水供塘村的英歌队,用壮观的阵势和嘹亮的锣鼓声,吸引了众多路人驻足围观。
这一行最大的收获是来到了南山英歌传承基地,见到了普宁英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老师。他为杨子一讲解展厅中的一个个展品柜和背景墙。从服装道具,到英歌的一代代接力传承,陈老师铿锵有力的声音流露出对英歌的热爱和尊重。
杨子一还在南山英歌传承基地体验了画英歌脸谱。指导老师提醒他:“关胜的丹凤眼要斜飞入鬓,武松的断眉疤得画到发际线。”在舞步动作教学中,师父教了杨子一三式:“握槌如擒虎,马步要生根,吼声从丹田出!”当时杨子一扎着马步挥槌,有模有样却略显笨拙的动作,引发了一阵阵笑声。
希望用音乐游戏推广英歌舞
在和陈来发老师的交流中,杨子一谈道:“我希望能更好地向世界推广英歌舞,它在手机短视频上那么火,在生活中也希望大家有更多机会能见到、学习英歌舞,让更多人喜欢。”
当他向陈来发老师请教,如何促进英歌舞艺术在社区更好推广时,陈来发老师对他说:“现在英歌的流行,短视频帮助很大,包括很多新型的自媒体软件,都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陈老师的话,启发了杨子一。他想到:要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推广,一定要和当下我们的生活、我们每天的“刷手机”结合起来。英歌不仅要走进社区,也要用手机这样新的媒介,走向世界。
正好杨子一从小的兴趣爱好是编程和设计游戏,他猛然想起:“我是否可以将传统文化英歌舞和游戏设计相结合,来传播英歌舞呢?”陈老师对他的想法非常赞许,鼓励他大胆去做,用心去传承推广好英歌舞,并注意在传播的过程中,既要保留英歌的魂,也要有所创新,结合游戏玩家的特性,增加游戏的互动性。
杨子一透露,目前已经有游戏公司与其接洽,准备合作开发完善这款英歌舞音乐游戏。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年轻人、走向世界
尽管杨子一目前还是一位高中生,但是希望让英歌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全世界的梦想,已经开始在他心里萌芽。
在这条传承推广英歌舞梦想的路上,他并不孤独。在实习期间,他和来自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时尚编导专业的苏梓淇一起,参与策划推动了英歌进社区活动以及相关的新闻报道。相关活动在白云区两个大型社区落地,也让广大市民更好地亲身感受到英歌的文化魅力。
在活动现场,看到英歌舞如此受到广州街坊们欢迎,杨子一和苏梓淇也深受鼓舞,“让更多人喜欢上英歌是快乐且有意义的。”他们在活动开展前后做了大量的调研和访谈,在和市民街坊、英歌传承人与队员、专家学者的聊天对话中,也对英歌的传播推广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受大众欢迎的艺术才更有生命力,才能走得更远。”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年轻人喜爱,传承才有希望。”他说,英歌之所以火出圈,在于其来自民间的艺术生命力,而其蕴含的战舞核心元素,也以阳刚之气印证着文化自信,更因为新媒体平台的有力传播,而特别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江冰对现在年轻人热爱英歌并推动英歌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和行动,表示了惊喜和期待。他说:“英歌最早就来自民间,现在回归大众,它的艺术生命活力传承和焕新,需要各界协力去推动,尤其是来自年轻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