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要闻

用了预制菜该不该说明?定价能否匹配其特性?业内人士建议:

餐厅应主动说明菜品预制程度

卢梦谦

本文字数:2566

  广式预制菜(资料图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卢梦谦

  从家庭餐桌的速食快手菜,到餐厅后厨的“效率担当”,预制菜正以迅猛之势融入日常生活,却也因“身份模糊”“信息不透明”频频引发争议。近期,关于预制菜的讨论持续升温,“餐馆用了预制菜该不该说明”“定价能否匹配其特性”等核心问题,既牵动着消费者对“吃得明白、吃得值”的期待,又关乎整个预制菜行业能否健康前行。

  标准建设:广东首发预制菜包装标识地方标准

  在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上,各级相关部门正有序推进。去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透露,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列入2024年度立项计划,专项工作组正推进研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同步组织研制《预制菜术语与分类》,规范相关术语和类别。推动制定行业标准方面,“十四五”规划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制定《方便菜肴》等6项预制菜相关行业标准计划。地方层面,江西、大连、咸阳等地已发布26项涉及预制菜冷链运输、配送技术等的地方标准;2025年1月,广东省发布《预制菜术语及分类》《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两项省级地方标准,为广东首批预制菜省级地方标准,其中前者是国家明确预制菜定义后首个地方性标准,后者为全国首个预制菜包装标识地方标准。此外,中国饭店协会等社会团体也发布多项团体标准,为预制菜品质分级、生产质量管理提供指引。

  值得关注的是,广东发布的《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聚焦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明确要求预制菜产品名称需标注“预制菜”或“预制菜肴”,产品名称中提及的原料或成分须标明投料量或在成品中的含量,同时需标注食用及烹饪方法,助力消费者获得最佳食用体验,减少因信息误解引发的投诉。

  市民心声:看重“锅气”期待消费得明明白白

  “我理解的预制菜,就是提前做好,吃的时候加热就行,和‘现炒现做’完全是两回事。”市民罗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日常会购买预制菜在家食用,但外出就餐时,更想体验家庭烹饪难以复制的“锅气”。他直言,最期待餐厅能主动标明菜品是否为预制菜,“让我们能根据需求做选择,消费得明明白白”。

  对此,广东金宏桥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赵善启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在预制菜消费中享有清晰的法定权利,其中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第九条明确,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赵善启指出,这意味着消费者在购买预制菜或在餐厅食用预制菜相关菜品,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如果企业故意隐瞒、使消费者混淆菜品的主要制作工艺(如核心成分为预加工、长期冷冻保存等),则其行为可能涉嫌违反上述法律规定,构成了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侵犯。其同时表示,《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国市监食生发〔2024〕27号)明确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企业应主动、如实向消费者告知产品真实属性。

  记者注意到,已有餐厅实行加工等级划分公示牌,其中划分为餐厅现做(生鲜、生扒、生调)、半预制(央厨、外采)以及复热预制(央厨预制),并且详细说明菜品加工等级划分情况,例如半预制中,央厨半预制即为部分原料在自有中央厨房处经过油等工序,预制成半成品,通过冷链物流,在餐厅现场烹饪出品;复热预制即为原料在自有中央厨房处烧制成熟品,经冷链物流,在餐厅复热出品。

  行业现状:核心瓶颈在于消费端不买账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目前,预制菜行业呈现“政策端力推、资本端赋能、产业端跑马圈地”的态势。从政策端来看,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力推预制菜,因为它能实现标准化、集约化、流程化生产。

  朱丹蓬指出,行业发展的核心瓶颈在于消费端不买账。很多消费者因预制菜缺乏国家标准,对其安全性、营养价值、是否危害健康等存在诸多疑虑。“我们一直建议国家部委尽快出台预制菜国标。在国标出台前,国家已有两项强制性要求:一是禁止添加防腐剂,二是预制菜必须全程冷链。”朱丹蓬同时指出,中国菜系丰富,以粤菜为例,就包含潮州菜、顺德菜、广府菜、湛江菜等细分品类,要让单一国标涵盖所有菜系,显然不切实际。

  从产业端来看,预制菜被视为餐饮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工具。朱丹蓬称,预制菜既能加快出菜速度,又能提升餐厅翻台率,有效应对人力成本上涨、经营压力增大等问题。但行业也面临“美味与工业化”“菜色与新鲜度”“美味与工艺”的客观矛盾。以牛羊肉菜品为例,因牛羊肉烹饪时间长、肉质有韧劲,部分菜品需提前预制,但“预制时间如何界定”“是否明确告知消费者”等问题,是难以破解的痛点。

  市场数据也反映出消费端认知的滞后。朱丹蓬认为,在消费者认知未完全建立、国标未出台的情况下,预制菜短期内难以“大行其道”。

  专家建议:国标落地+牌照审核打消困惑

  当下很多人对预制菜存在“劣质”的刻板印象,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范志红表示,这是种误解。预制菜是个中性词汇,本身与“劣质”无关,完全可以在食材选择、工艺把控上达到高标准,在某些方面甚至可能具有优势。比如针对需要控制特定营养素摄入的病人,定制化专用预制菜能精准匹配饮食需求。

  对于餐饮行业使用预制菜的问题,范志红认为,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说,餐饮企业使用不同程度预制原料的趋势可能难以逆转。“从企业角度来说,需要顺应消费者的情绪,主动向消费者明确说明菜品的预制程度,提高管理水平和营养质量,并努力让餐饮产品的口感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在用脚投票的同时,也应多了解餐饮行业从原料到餐桌的实际流程和管理体系,理解科学加工的冷冻产品和预制产品并不一定会降低餐饮产品质量。”范志红说。

  对于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朱丹蓬建议,从产业端来看,一是国家需尽快出台预制菜相关国标;二是推行“牌照制”,对预制菜企业进行审核,中央工厂规模、硬件设施等不达标者,不予发放牌照。通过国标落地和牌照审核,能进一步打消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困惑。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要闻 A4餐厅应主动说明菜品预制程度 卢梦谦2025-09-15 2 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